抑郁症的发病涉及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使亲属患病风险高,神经递质中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失衡可致抑郁,神经内分泌中HPA轴失调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大脑海马体体积缩小、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有影响,重大生活事件、长期慢性应激、神经质等人格特质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要高。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抑郁症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生理功能来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易感性。
二、神经递质失衡
1.血清素(5-羟色胺)
血清素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清素水平降低时,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血清素转运体功能异常,使得血清素的再摄取增加,从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浓度降低,进而影响情绪调节功能,引发抑郁症状。
2.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与情绪相关的重要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它参与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情绪和认知功能等。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功能低下时,会影响大脑对情绪的调控,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3.多巴胺
多巴胺与动机、奖赏和情绪调节等有关。多巴胺功能异常也可能与抑郁症相关。例如,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的改变或者多巴胺分泌不足等情况,可能影响大脑的奖赏系统,导致患者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动力,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HPA轴的功能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较为常见。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HPA轴过度激活的情况,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分泌增多。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会对大脑的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还会干扰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平衡,从而引发抑郁症状。例如,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HPA轴持续激活,皮质醇分泌增加,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抑郁症也密切相关。甲状腺素(T3、T4)参与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素分泌减少,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类似抑郁症的症状;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也可能因为神经兴奋性增高而出现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如易激惹等,不过相对来说甲状腺功能减退与抑郁症的关联更为常见和被广泛研究。
四、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1.大脑海马体
海马体在记忆、情绪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往往存在体积缩小的情况,这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以及神经发生减少有关。海马体体积的减小会影响其正常的功能,进而导致情绪调节障碍等问题,引发抑郁症。例如,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的形态和体积变化。
2.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中与高级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等密切相关的区域。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存在功能异常,其活动水平降低。前额叶皮质功能异常会影响对情绪的调控、决策制定以及注意力等方面,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例如,前额叶皮质对边缘系统的调控失衡,使得边缘系统的情绪调节功能紊乱,引发抑郁症。
五、心理社会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
经历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在经历配偶死亡后的半年内,个体患抑郁症的几率显著升高。这些重大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超过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容易引发抑郁情绪,并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2.长期慢性应激
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下,如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等,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慢性应激会持续激活HPA轴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和大脑结构功能改变,逐渐引发抑郁症状。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且压力大的工作的人群,相对于工作压力较小的人群,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
3.人格因素
某些人格特质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例如,神经质人格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对压力的耐受性较低,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具有悲观、自卑、孤僻等人格特点的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产生消极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