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色盲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由遗传因素致相关基因异常、男发病率高,后天可由眼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临床表现为红黄色辨别力下降;可通过色觉检查法诊断;先天性无根治法,可训练和注意职业选择等,后天需治原发疾病;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情况及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红黄色盲属于色觉异常的一种,是先天性色觉障碍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先天性红黄色盲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通常是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发病机制
(一)先天性红黄色盲
主要是因为参与色觉感知的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导致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对红色和黄色光的感知出现障碍。例如,负责编码红敏色素和黄敏色素的基因发生缺陷,使得视锥细胞不能正常识别红黄色光的波长等特性。
从遗传学角度看,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如果X染色体上控制色觉的基因异常,就会表现出色盲症状;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需要两条X染色体上相应基因都异常才会发病,所以男性红黄色盲患者比女性更多见。
(二)后天性红黄色盲
可能由眼部疾病引起,比如视网膜病变,像视网膜色素变性后期可能影响视锥细胞功能,导致红黄色觉异常;也可能是视神经病变,如视神经炎等,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大脑接收不到正常的红黄色觉信号。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后天性红黄色盲,例如某些代谢性疾病,影响了眼部组织的代谢功能,进而干扰色觉感知;长期接触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如苯胺类等,也可能损伤眼部细胞,引起色觉异常。
三、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红色和黄色的辨别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以区分红色和黄色的物体,比如在交通信号灯识别上,可能会混淆红灯和黄灯;在绘画时,无法准确调配出纯正的红色和黄色等。
四、诊断方法
(一)色觉检查法
假同色图(色盲本):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让患者识别图中特定的数字或图形来判断是否存在色觉异常以及色觉异常的类型。例如,色盲本中的某些图案,红黄色盲患者可能无法正确识别出其中代表的数字或图形。
色盲检查灯:利用不同颜色和强度的光线组合来检测色觉。医生会让患者根据看到的光线组合情况进行判断,红黄色盲患者在面对特定光线组合时会出现判断错误。
FM-100色相测试:让患者排列颜色样本,红黄色盲患者在排列涉及红黄色调的样本时会出现明显偏差,通过分析排列结果来诊断红黄色盲及评估色觉异常的程度。
五、治疗与干预
(一)先天性红黄色盲
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对颜色的正确认知和区分能力,通过针对性的颜色识别训练,帮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活中对颜色的辨别需求。比如,利用颜色卡片等工具,反复让孩子识别红色和黄色的物体,并进行区分练习。对于成年患者,在职业选择等方面需要考虑色觉异常的影响,尽量避免从事对色觉要求极高的职业,如交通驾驶员(虽然现在一般驾驶员体检会严格检查色觉,但如果是先天性红黄色盲,可能无法从事需要精准色觉判断的驾驶工作)等。
从遗传角度来讲,如果家族中有红黄色盲遗传史,备孕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生育红黄色盲患儿的风险,并在孕期做好相关的产前检查,如基因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胎儿是否存在色觉相关基因异常情况。
(二)后天性红黄色盲
首先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如果是眼部疾病引起的,如视网膜病变,需要针对视网膜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的药物等;如果是视神经病变,可能需要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等。对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红黄色盲,要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随着全身性疾病的好转,部分患者的色觉异常可能会有所改善。例如,由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后天性红黄色盲,通过控制代谢紊乱,可能使色觉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六、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患者
儿童时期是色觉发育的关键阶段,红黄色盲会影响孩子对颜色的正常认知和学习。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对颜色的辨别情况,在孩子早期教育中,通过丰富的颜色认知活动来辅助孩子尽量克服色觉异常带来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也应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关注,采用适合红黄色盲儿童的教学方法,比如用文字标注颜色等方式辅助孩子学习与颜色相关的知识。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出现后天性红黄色盲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眼部和全身器官的衰老有关。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安全,比如在行走时要留意交通信号灯等与颜色相关的标识,家人应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帮助,协助老年患者识别颜色相关的危险或重要信息,如厨房中电器的颜色标识等,避免因红黄色觉异常导致意外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