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有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特点。病原学上伤寒杆菌有特定抗原;流行病学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粪-口等,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诊断靠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菌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患病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病原学特点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人体感染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通过检测血清中的O、H及Vi抗体有助于伤寒的诊断。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其中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苍蝇等媒介昆虫也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引起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少见。
三、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
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
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高热,多为持续性高热(稽留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10-14天。同时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不呈比例)、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玫瑰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背部)。
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食欲好转。此期仍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
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2.不典型伤寒:根据患者的年龄、免疫状态、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因素,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发热不高但易出现虚脱,并发症较多等。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高,第3-4周阳性率最高,可达70%。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较高,但容易受污染。
3.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检测血清中伤寒杆菌的O、H及Vi抗体,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1:160,Vi抗体≥1:10时具有诊断意义。但肥达反应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少渣的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对症治疗:高热时适当使用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虚脱;便秘时可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药;腹泻时可给予收敛剂等。
3.抗菌治疗:
氟喹诺酮类是首选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口服吸收良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头孢菌素类也可用于伤寒的治疗,如头孢曲松等,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等不宜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从事饮食、托幼工作的带菌者需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并给予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不洁食物,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消灭苍蝇,改善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保护期约为2年。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伤寒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营养支持和护理;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谨慎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孕妇患者,用药需特别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