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等血培养等可诊断首选喹诺酮类等药物治疗;副伤寒包括甲、乙、丙由相应杆菌引起传染源等与伤寒相似表现轻重不等血等培养分离杆菌可诊断治疗药物类似伤寒;斑疹伤寒分流行性和地方性分别由普氏等立克次体引起传染源等不同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有别外-斐反应等可辅助诊断首选四环素类等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患病需特殊考虑用药。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这三种杆菌都属于沙门菌属。
斑疹伤寒:又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
流行病学方面
伤寒: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重要传播途径,可引起爆发流行,发病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夏秋季高发。
副伤寒:传染源同样是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也是粪-口途径,其发病率相对伤寒较低,发病年龄及季节分布与伤寒有相似之处,儿童和青壮年易患,夏秋季较多。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战争、饥荒等情况下易流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家鼠,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发病以儿童、青壮年多见,夏秋季有一定发病,但不如伤寒、副伤寒集中在夏秋季。
临床症状方面
伤寒: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持续1-2周或更长;相对缓脉是指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玫瑰疹多在病程7-14天出现,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肝脾肿大在病程1周末可触及。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伤寒型的表现同伤寒但较轻;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脓毒血症型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并有迁徙性化脓病灶。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起病急,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2-3周,头痛明显,全身酸痛,发病4-5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暗红色,可融合,皮疹数量多,全身分布;地方性斑疹伤寒潜伏期一般为1-2周,症状相对较轻,发热程度、皮疹出现时间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诊断方面
伤寒:可通过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1-2周血培养阳性率较高;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若O抗体和H抗体效价均升高,且逐渐升高有诊断意义。
副伤寒:血、骨髓、粪便等培养分离出相应的副伤寒杆菌可确诊;肥达反应也可辅助诊断,但副伤寒的肥达反应结果与伤寒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斑疹伤寒:流行病学资料很重要,如是否有体虱接触史(流行性斑疹伤寒)、鼠类接触史(地方性斑疹伤寒)等;外-斐反应有辅助诊断价值,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血清对变形杆菌OX19株的凝集效价常≥1:160,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血清对变形杆菌OX19株的凝集效价也可升高,但一般低于流行性斑疹伤寒;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可进一步确诊。
治疗方面
伤寒: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一般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
副伤寒:治疗药物与伤寒类似,喹诺酮类药物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为常用药物,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
斑疹伤寒:首选药物为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等,儿童一般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选用氯霉素等,但要注意氯霉素可能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药物选择类似,但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遵循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患病时,要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如伤寒治疗中孕妇一般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老年人患病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