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经飞沫、气溶胶、接触传播,特殊场景如医疗场所、家庭、儿童与老年人群体传播风险不同,预防需做好个人防护、环境管理并重视疫苗接种。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1.1、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呼吸时,会从呼吸道排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通常在5~10微米之间,可在空气中短暂悬浮。健康人吸入含病毒的飞沫后,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体内。研究显示,在1米内的近距离接触中,飞沫传播的风险显著升高。例如,在密闭空间内,感染者与健康人共处超过15分钟且未保持安全距离时,感染风险可增加3~5倍。因此,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是降低飞沫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
1.2、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指病毒通过直径小于5微米的微小颗粒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扩散。这种传播方式多发生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电梯、会议室、公共交通工具等。气溶胶中的病毒可随空气流动传播至较远距离,甚至在感染者离开后数小时内仍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实验表明,在通风不良的室内,气溶胶中的病毒浓度可在30分钟内达到感染阈值。因此,在密闭空间中佩戴口罩、增加通风频率(每小时换气次数≥6次)可有效降低气溶胶传播风险。
1.3、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直接接触指健康人直接触碰感染者的口鼻、呼吸道分泌物或皮肤黏膜;间接接触指健康人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机屏幕等)后,再用手触摸口鼻或眼睛导致感染。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受环境因素影响,在20℃、相对湿度40%~60%的条件下,病毒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可存活2~3天,在纸质表面可存活24小时。因此,勤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20秒)或使用含酒精(≥60%)的免洗消毒剂清洁双手,可显著降低接触传播风险。
二、特殊场景下的传播风险及应对措施
2.1、医疗场所传播风险
在发热门诊、急诊等医疗场所,感染者与健康人的接触频率高,且可能涉及气溶胶生成操作(如吸痰、支气管镜检查),导致传播风险升高。研究显示,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4倍。应对措施包括:医护人员佩戴N95口罩、护目镜或面屏,穿防护服;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候诊区保持1米以上间距,设置单向流动通道;定期对环境表面进行消毒(含氯消毒剂500mg/L浓度,作用30分钟后清洁)。
2.2、家庭聚集性传播风险
家庭内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播场景,约占所有病例的30%~40%。共同居住者因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同床睡眠)和长时间暴露于同一环境,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应对措施包括:感染者单独居住一室,使用独立卫生间;若无法单独居住,需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家庭成员避免共用物品,定期对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表面消毒;感染者产生的垃圾需密封后投放至专用垃圾桶。
2.3、儿童与老年人传播风险
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轻症,但易成为家庭内传播的“隐性传染源”。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后重症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应对措施包括:儿童需避免前往高风险场所,家长监督其勤洗手;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家庭成员接种疫苗可降低老年人感染风险(研究显示,接种加强针后老年人重症率下降70%)。
三、传播途径的预防策略
3.1、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口罩是阻断飞沫和气溶胶传播的核心措施。在公共场所(如超市、地铁)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与他人近距离接触(<1米)时需佩戴N95口罩。手卫生方面,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需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剂。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可减少接触传播风险。
3.2、环境管理措施
通风是降低气溶胶浓度的关键。室内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使用空调时需开启新风功能,确保每小时换气次数≥6次。对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需每日消毒2次,使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浓度)或75%酒精擦拭。
3.3、疫苗接种的作用
疫苗接种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研究显示,完成基础免疫后,感染风险下降50%~70%;接种加强针后,重症率下降90%以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需优先接种,并关注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局部疼痛),通常可在1~2天内自行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