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皮肤癣菌感染足部引发的常见皮肤病,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人与人、自身)和间接接触,可通过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鞋袜、避免交叉感染来预防。
一、脚气的定义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也称为足癣。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足部是人体容易出汗且不透气的部位,为皮肤癣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脚气的分类及表现
(一)水疱型
1.好发部位:多见于足缘、足底部。
2.表现: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水疱干燥吸收后会出现脱屑。儿童由于足部皮肤较为娇嫩,且活动量相对较大,容易出汗,若足部卫生不佳,更易患水疱型脚气,表现为足部出现密集或散在的小水疱,瘙痒明显,可能因搔抓导致水疱破裂继发感染。
3.年龄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相较于成人更易感染脚气,且在护理上需更注重足部清洁和保持干燥,避免穿着不透气的鞋袜。
(二)间擦糜烂型
1.好发部位:常见于足趾间,尤其是第3-4趾、4-5趾间。
2.表现: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可见潮红糜烂的创面,有少量渗液,伴有剧烈瘙痒。该型脚气在多汗人群中更为常见,比如一些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的儿童,若不及时更换鞋袜,就容易出现间擦糜烂型脚气。对于女性儿童,如果穿着过紧的鞋子,会进一步加重足部的潮湿环境,增加患病风险。
3.性别与年龄影响:女性儿童由于足部骨骼发育等因素,可能存在足部空间相对狭窄的情况,再加上活动后出汗多,若鞋袜选择不当,更易引发间擦糜烂型脚气;儿童整体皮肤较为娇嫩,间擦糜烂型脚气导致的糜烂创面相对成人更易感染和扩散,需要特别注意局部清洁和防护。
(三)鳞屑角化型
1.好发部位:多见于足跟、足跖部。
2.表现: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表面有大量鳞屑,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伴有疼痛。年龄较大的儿童如果足部皮肤本身较为干燥,或者有家族中有人患有脚气且未注意隔离传染,也可能患上鳞屑角化型脚气。成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足部出汗后未及时处理等情况易患此型,儿童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基础皮肤干燥问题且足部卫生不良,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3.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的皮肤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但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足部清洁不及时等,也可能出现皮肤增厚等情况;而成人因生活方式多样,如长期行走、运动等导致足部摩擦增多,更易引发鳞屑角化型脚气。
三、脚气的传播途径
(一)直接接触传播
1.人与人之间: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与患有脚气的人直接接触,如共用拖鞋、毛巾等,皮肤癣菌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到健康人的足部。儿童在公共场合活动时,如幼儿园的公共浴室等,若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就容易感染脚气。
2.自身传播: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也可传播到足部,比如手癣患者用手搔抓足部就可能导致足部感染脚气。儿童往往好奇心强,喜欢用手触摸身体其他部位后再接触足部,若不注意手部卫生,就容易发生自身传播。
(二)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被皮肤癣菌污染的物品,如被污染的拖鞋、袜子、鞋垫等,也可能感染脚气。儿童的衣物、鞋袜相对成人更易被忽视清洁,若家庭中有人患有脚气,其使用过的物品未及时消毒,儿童接触后就容易被感染。
四、脚气的预防措施
(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1.每日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尤其是趾间部位,儿童应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足部清洁习惯,每天至少清洗一次足部,清除污垢和汗液。
2.擦干足部:清洗后要用干净的毛巾彻底擦干足部,包括趾间,避免水分残留。儿童活动后出汗多,更要及时擦干,可准备干净的小毛巾随时为儿童擦干足部。
(二)选择合适的鞋袜
1.鞋子: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如布鞋、运动鞋等,避免穿着不透气的塑料鞋、皮鞋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鞋子要选择大小合适、透气性佳的,以减少足部出汗和闷热。
2.袜子:穿吸汗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袜子,保持足部干爽。儿童的袜子要选择棉质、舒适的,且勤换勤洗,防止细菌和真菌滋生。
(三)避免交叉感染
1.公共场合注意: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个人物品。儿童在公共场合活动时,尽量自带拖鞋和毛巾,减少感染风险。
2.家庭内隔离:家庭中有人患有脚气时,要注意将患者的鞋袜、毛巾等与健康人的分开清洗和存放,并定期对患者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用开水烫洗拖鞋等。儿童与患病家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的感染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