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是皮肤对化学制剂等变应性反应多与Ⅳ型超敏反应相关有接触性皮炎等表现及相应诊断治疗,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不明有急亚慢之分及各自表现诱因等,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人群诱因诊断鉴别治疗等方面有区别临床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皮炎:是指皮肤对于化学制剂、蛋白、细菌与真菌等种种物质的变应性反应,可由接触过敏原等多种因素引起,其发病机制多与Ⅳ型超敏反应相关,例如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系统性疾病等,以及外部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有关,涉及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皮炎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一般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多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水疱等,去除接触物后,病情可较快好转。例如接触油漆后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接触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表现。
神经性皮炎: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部位,皮疹为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肤纹理加深,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可加重病情。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初期为红斑,很快发展为密集的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形成糜烂面,有明显渗出。
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病程长,易复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其好发部位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湿疹好发于面部、四肢伸侧等部位。
好发人群与诱因
皮炎
接触性皮炎:任何人群均可发病,主要诱因是接触特定的过敏原或刺激物,如从事橡胶生产的工人易接触橡胶制品而发生接触性皮炎;女性使用某些化妆品可能引起面部接触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多见于成年人,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压力大等是重要诱因,此外,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诱发,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成年人更易受精神因素影响而发病。
湿疹
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遗传因素在湿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人群易患湿疹。外部诱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如湿热环境易诱发湿疹;生活方式方面,过度清洁皮肤、穿着不透气的衣物等可能增加湿疹发生风险;饮食因素如食用鱼虾、牛羊肉等异性蛋白也可能诱发湿疹,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例如婴儿湿疹与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接触过敏原(如奶粉、衣物纤维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皮炎:接触性皮炎主要依据接触史和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协助诊断;神经性皮炎根据典型的苔藓样变皮疹、好发部位、慢性病程等特点进行诊断。
湿疹:根据多形性皮疹、对称性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等特点进行诊断,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等。
鉴别诊断
皮炎与湿疹的相互鉴别:皮炎多有明确接触史,皮疹边界较清楚,而湿疹病因复杂,皮疹多形性,边界多不清;接触性皮炎需与急性湿疹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起病急,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而急性湿疹无明显接触史,皮疹对称分布,泛发;神经性皮炎需与慢性湿疹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有皮疹,苔藓样变明显,而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有渗出史。
治疗原则
皮炎
接触性皮炎:首先要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或刺激物,轻度接触性皮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病情较重,可口服抗组胺药;神经性皮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还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等。
湿疹
急性湿疹: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时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亚急性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湿疹可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等,也可采用封包疗法,瘙痒明显者口服抗组胺药,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但需谨慎使用。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年龄因素,例如婴儿湿疹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
总之,皮炎与湿疹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人群、诱因、诊断鉴别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