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多起病于6岁前,男孩患病率高;抽动症是神经精神障碍,与神经递质失衡、遗传有关,有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多起病于2-15岁,男孩多见,二者可依诊断标准区分,治疗上多动症有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抽动症有非药物和药物干预,需准确区分并采取针对性干预促进患儿成长。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大脑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约75%的患者亲属中有患精神类疾病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可达51%-8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仅33%。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底节等部位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尤其是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此外遗传因素也占有重要地位,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约为70%。
二、临床表现
多动症
注意缺陷:患儿在学习、生活中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上课易走神,做作业时常东张西望、拖延,频繁出错。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时,患儿不能专注听讲,总是分心去玩文具等。
活动过多:患儿比同龄儿童活跃得多,难以安静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喜欢奔跑喧闹,不能安静参与休闲活动。比如课间休息时,其他孩子可能安静地聊天或做简单游戏,而多动症患儿会在教室跑来跑去。
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常突然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例如在排队等待时,可能会因为impatient而插队。
抽动症
运动性抽动:多为简单运动抽动,开始常表现为面部小肌肉的抽动,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等,之后可逐渐发展为复杂运动抽动,如蹦跳、旋转、模仿他人动作、猥亵行为等。例如有的患儿会频繁地大幅度眨眼,甚至影响正常视物。
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叹气、犬吠声等,也可出现复杂发声抽动,如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比如有的患儿会突然发出难听的脏话,这会严重影响其社交和心理发展。
三、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
发病年龄
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前,多数患儿在学龄前就有症状表现,如在幼儿园时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情况。
抽动症:多起病于2-15岁,常见于4-12岁儿童,男孩发病多于女孩。
性别差异
多动症: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比例约为(4-9):1。
抽动症:也是男孩多见,男女之比约为(3-4):1。
四、诊断标准
多动症: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需要综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智力低下、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导致的类似表现。临床医生会通过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详细沟通,了解患儿在家庭、学校等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来进行诊断。
抽动症:同样依据DSM-5等诊断标准,医生会观察患儿抽动症状的特点,包括抽动的部位、频率、形式等,同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抽动表现的疾病,如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五、治疗与干预
多动症
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治疗,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通过正性强化、负性强化等方法来培养患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家庭训练,家长需要学习如何配合治疗,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制定规律的生活作息等。例如通过制定奖励机制,当患儿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行为表现时给予奖励,逐渐强化其良好行为。
药物干预:常用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低龄儿童要谨慎使用,药物使用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等。
抽动症
非药物干预:心理支持治疗很重要,要帮助患儿消除紧张情绪,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可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儿正确对待疾病。例如让患儿参加心理辅导小组,与其他有类似情况的患儿交流经验,减轻心理压力。
药物干预: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儿可使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等,但药物可能会有嗜睡、乏力、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情况。
总之,多动症与抽动症在定义、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性别差异、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临床上需要准确区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