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早熟指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异常,分中枢性和外周性,有相应临床表现、危害,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针对类型病因,预防要合理饮食、避免接触性激素物质、定期体检。
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
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提前激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分泌增加,导致性腺发育和分泌性激素,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过多接触含有性激素的物质、营养过剩等)有关。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HPGA的调控,从而引发中枢性性早熟;长期摄入富含激素的食物,如反季节蔬菜水果、含有激素的补品等,可能通过外源性激素的摄入干扰儿童自身的内分泌调节,促使HPGA提前启动。
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
是非受控于HPGA功能的性早熟,有第二性征发育,性激素水平升高,但HPGA未启动,病因多为外周性因素引起,如性腺肿瘤(卵巢颗粒细胞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等)、肾上腺疾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外源性雌激素摄入(误服含雌激素的药物、使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等)。比如,女孩误服了含有雌激素的药物,可能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出现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但此时HPGA并未真正激活,这种情况就属于外周性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的临床表现
女孩: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是乳房发育,可单侧或双侧乳房增大,伴有触痛,随后出现阴毛、腋毛生长,月经来潮等。随着病情进展,身高增长加速,但由于骨骼过早闭合,最终身高可能低于正常同龄人。
男孩:首先表现为睾丸和阴茎增大,之后出现阴毛、腋毛、胡须生长,声音变粗,出现遗精等。同样,身高会先快速增长后提前停止生长,导致成年身高较矮。
儿童性早熟的危害
对身高的影响:由于性早熟儿童的骨骼生长加速,骨骺提前闭合,生长周期缩短,最终身高往往比正常儿童矮小。例如,中枢性性早熟的患儿,如果不及时干预,成年身高可能比同龄人矮10-15厘米甚至更多。
心理行为问题:性征的提前出现可能会使儿童产生心理压力和自卑情绪,出现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提前的女孩可能会因为自己与同龄人外貌的差异而感到不安,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社交活动。
对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虽然目前短期看可能没有明显的生殖健康严重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性早熟可能会增加未来患某些妇科或男科疾病的风险,如女孩成年后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问题,男孩可能存在生殖功能异常等情况。
儿童性早熟的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家族中是否有性早熟病史、近期饮食情况(是否摄入过多含激素的食物)、是否接触过含有性激素的物质等。
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发育情况,检查睾丸、阴茎大小等。
实验室检查
性激素水平测定:女孩可检测雌二醇、孕酮等,男孩检测睾酮、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等。中枢性性早熟患儿的LH、FSH呈脉冲性分泌,基础值升高,且GnRH刺激试验呈阳性反应;外周性性早熟患儿的性激素水平升高,但LH、FSH水平低,GnRH刺激试验呈阴性。
骨龄测定:通过拍摄左手腕部X线片来判断骨龄,骨龄超前是性早熟的重要表现之一,但骨龄超前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性早熟,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其他检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的治疗
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主要采用GnRH类似物(如曲普瑞林、亮丙瑞林等)进行治疗,通过抑制HPGA的活性,延缓骨骼成熟,改善最终身高。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性激素水平、骨龄、身高和体重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外周性性早熟的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性腺肿瘤引起的,需要手术切除肿瘤;如果是肾上腺疾病引起的,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是外源性雌激素摄入导致的,需要避免再次接触外源性雌激素,并观察病情变化。
儿童性早熟的预防
合理饮食:避免儿童食用过多富含激素的食物,如反季节蔬菜水果、含有激素的肉类等。保证儿童饮食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防止营养过剩导致性早熟。
避免接触含有性激素的物质:家长要注意儿童的生活用品,如化妆品等,避免儿童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妥善保管药物,防止儿童误服含有性激素的药物。
定期健康体检: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对于有家族性性早熟病史的儿童,更要加强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性早熟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