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风团伴瘙痒,其病因多样,包括过敏原接触、物理刺激、感染因素及系统性疾病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可能影响病因倾向。典型症状为皮肤风团,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部分伴有血管性水肿或全身症状,诊断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并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控制复发、排查诱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治疗方案有所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老年人及合并慢性病者需注意用药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管理、环境控制和情绪管理。若出现风团持续不消退、伴全身症状或常规治疗无效等情况需立即就医,紧急处理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控制。
一、荨麻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风团(俗称“风疙瘩”),伴瘙痒,可能由多种因素诱发。其核心发病机制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及炎症介质释放。常见病因包括:
1.过敏原接触:如食物(海鲜、坚果、鸡蛋等)、药物(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吸入物(花粉、尘螨)或接触性物质(乳胶、金属)。
2.物理刺激:冷热交替、压力、摩擦或日光照射。
3.感染因素:病毒(如EB病毒)、细菌(如幽门螺杆菌)或寄生虫感染。
4.系统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如甲状腺疾病)、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或肿瘤。
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可能影响病因倾向。例如,儿童多因食物过敏或感染诱发,而中老年人需警惕药物或系统性疾病。
二、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为皮肤风团,呈红色或苍白色,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可融合成片,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伴剧烈瘙痒。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如眼睑、唇部肿胀),严重者伴呼吸困难、腹痛或低血压等全身症状。
诊断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1.病史询问:重点排查近期饮食、用药、感染接触史及家族过敏史。
2.体格检查:观察风团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判断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过敏原检测(IgE介导的过敏原筛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针对慢性荨麻疹)。
需注意与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疾病鉴别,避免误诊。
三、荨麻疹的治疗策略
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控制复发、排查诱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6周)和慢性(>6周),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1.急性荨麻疹:
去除诱因: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或食物,避免物理刺激。
药物治疗: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快速缓解瘙痒及风团。若症状严重或伴全身反应,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肾上腺素(针对过敏性休克)。
2.慢性荨麻疹:
基础治疗:长期使用抗组胺药,需规律服药4~6周,逐步减量。若单药无效,可联合两种抗组胺药或增加剂量。
免疫调节:对难治性病例,可考虑使用奥马珠单抗(抗IgE单克隆抗体)或环孢素。
诱因排查:通过过敏日记记录饮食、环境及情绪变化,必要时行斑贴试验或食物激发试验。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2岁以下禁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因其可能引起呼吸抑制。
食物过敏是常见诱因,需详细排查辅食添加情况。
避免使用含酒精的外用止痒剂。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首选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但需权衡利弊,短期使用。
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妊娠前3个月禁用)及免疫抑制剂。
3.老年人及合并慢性病者: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抗组胺药可能加重前列腺增生症状。
排查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
五、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
1.饮食管理:
急性期避免辛辣、酒精及高组胺食物(如海鲜、发酵食品)。
慢性患者可尝试排除饮食法,逐一排查可疑食物。
2.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除螨,避免接触宠物毛发。
冷热交替时注意衣物增减,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冲凉。
3.情绪管理:
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建议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
六、就医时机与紧急处理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风团持续24小时不消退,或融合成大面积红斑。
2.伴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头晕或腹痛。
3.反复发作且常规治疗无效。
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搔抓皮肤以防感染。
若有过敏性休克史,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荨麻疹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病因、病程及患者特点制定方案。通过规范用药、排查诱因及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控制。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