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并避免用手摸眼、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注意眼部卫生要避免眼部接触污染物品且避免长时间戴隐形眼镜,加强环境清洁与通风要定期清洁居住和工作环境并常开窗通风,集体场所如学校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做好清洁通风和隔离消毒,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家长格外注意其卫生防护、老年人要注重个人卫生和防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要严格防护并及时就医。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眼睛之前、处理食物之前以及从公共场所返回后。研究表明,手部携带的病菌是传播红眼病的重要途径,正确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携带的病原体数量。例如,每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至少20秒,能显著降低手上病菌的污染程度。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引导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可通过唱洗手歌等方式帮助儿童掌握洗手的时长。
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因为用手揉眼睛会直接将手上的病原体传递到眼睛部位,增加感染红眼病的风险。
2.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帕、眼药水等个人物品。红眼病具有传染性,共用这些物品会导致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比如,共用毛巾时,一个人的眼睛分泌物可能残留在毛巾上,其他人使用时就容易接触到病原体而感染。对于家庭成员,要各自使用独立的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品;在学校等集体场所,教育学生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二、注意眼部卫生
1.避免眼部接触污染物品:
在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公共浴室等,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睛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或其他物品。公共泳池的水可能含有各种病原体,包括引起红眼病的病菌,如果眼睛接触到被污染的池水,就容易引发感染。在公共浴室,也应尽量避免眼睛直接接触洗浴用品或周围环境。对于儿童,在公共泳池等场所可佩戴泳镜来保护眼睛;在公共浴室,家长要留意儿童的眼部防护。
避免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尤其是在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会使眼睛的透气性降低,而且如果隐形眼镜的护理不当,容易滋生细菌等病原体,增加感染红眼病的几率。如果必须佩戴隐形眼镜,要严格按照护理说明进行清洁和护理,并且不要长时间连续佩戴。
三、加强环境清洁与通风
1.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清洁: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包括桌面、地面、家具等表面,减少灰尘和病菌的积聚。可以用湿布擦拭物体表面,对于一些容易滋生细菌的角落要重点清洁。例如,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家居清洁,能有效降低环境中病原体的数量。在工作场所,也应保持办公环境的清洁,定期清扫办公室,擦拭办公设备等。
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降低感染的风险。一般来说,每天应保证室内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30分钟。对于有空调的房间,要定期清洁空调滤网,防止滤网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四、注意集体场所的防护
1.学校等集体场所的防控:
学校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向学生普及红眼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勤洗手、不共用个人物品等预防措施。
学校要做好教室等场所的清洁和通风工作,定期对教室的桌椅、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如果发现有学生患红眼病,要及时隔离患病学生,并对其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的传播扩散。对于儿童在学校的活动,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眼部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五、特殊人群的预防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红眼病。家长要格外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和眼部防护。除了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不共用个人物品外,还要注意儿童的生活环境清洁。在儿童玩耍的场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同时,避免儿童接触患有红眼病的人群,减少感染机会。如果儿童出现眼睛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抵抗力相对较低。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眼部清洁。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果老年人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要注意预防红眼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一旦老年人出现眼睛发红、疼痛等疑似红眼病的症状,要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
3.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红眼病的风险更高,而且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这类人群要严格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环境清洁,保持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卫生。如果出现眼部不适,要尽快就医,因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需要更及时和适当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