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固体块状物,分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无症状和有症状之分,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可通过超声等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手术(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切开取石术、ERCP取石)等方式,患者需调整饮食、运动、管理体重,儿童、妊娠期、老年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胆结石的定义与分类
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固体块状物,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囊结石主要是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胆管结石又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
二、胆结石的常见症状
部分胆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有症状的胆结石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常加重。若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可引起胆绞痛,疼痛较为剧烈。
三、胆结石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能观察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情况,准确率较高,且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
2.CT及MRI检查:一般在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选用,可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结石或复杂部位的结石。
3.实验室检查:合并胆囊炎时,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
四、胆结石的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患者,尤其是结石较小、数量较少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迹象则需及时处理。
2.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充满型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且在控制良好情况下的胆囊结石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下进行。
胆管切开取石术:用于治疗胆管结石,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及病情不同,手术方式有所差异。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可通过胆总管切开取石,必要时放置T管引流;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相对复杂,需根据结石分布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适用于胆总管结石且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至胆管内,取出结石,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胰腺炎、胆道感染等。
五、胆结石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防止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高脂肪饮食可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引起胆囊收缩,诱发胆绞痛。建议选择植物油作为烹饪用油。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减少胆结石形成的风险。
2.运动方面: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可促进胆汁排泄,维持胆囊正常的收缩功能,有助于预防胆结石的形成和进展。
3.体重管理:对于超重或肥胖的胆结石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因为肥胖是胆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六、特殊人群胆结石的注意事项
1.儿童胆结石:儿童胆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引起重视。儿童胆结石可能与先天性胆道异常、代谢因素、感染等有关。在治疗上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对于无症状的儿童胆结石,可先观察,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对于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的儿童胆结石,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风险,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2.妊娠期胆结石: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胆囊排空延迟等因素,容易发生胆结石。妊娠期胆结石患者若出现症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一般来说,无症状的妊娠期胆结石可观察,有症状的胆结石在非妊娠时期可选择手术治疗,但妊娠期手术需谨慎,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对胎儿的影响,可在妊娠中晚期等相对安全的时期考虑手术。
3.老年胆结石患者:老年胆结石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上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耐受能力。对于无症状的老年胆结石患者,需权衡手术风险和保守治疗的利弊;对于有症状的老年胆结石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