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是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其病原体在自然界生命力较强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传播途径有粪-口及日常生活接触,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及并发症,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儿童慎用喹诺酮类),预防措施为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伤寒病的定义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芽孢和荚膜。
二、伤寒病的病原体特点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命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如加热60℃30分钟或煮沸后即可被杀灭。
三、伤寒病的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伤寒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伤寒杆菌,如果污染了水源、食物等,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感染。例如,当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被人群饮用时,容易引起伤寒的暴发流行。
2.日常生活接触: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也可传播伤寒,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儿童等人群更容易因接触污染物品而感染,因为儿童的卫生防护意识相对较弱,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伤寒杆菌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低。
四、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数天内逐渐升高至39-40℃,可持续1-2周。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大,婴幼儿可能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发热表现不典型,但也会有体温升高的情况。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儿童可能因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伤寒杆菌感染的反应更易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如呕吐、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中毒性脑病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玫瑰疹:病程7-14天,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儿童患者的玫瑰疹出现概率可能相对成人略低,但也可能出现。
肝脾肿大:病程1周左右可出现肝脾肿大,儿童患者的肝脾肿大可能因个体差异表现程度不同,婴幼儿的肝脾肿大可能更难早期发现,需要密切观察。
2.并发症
肠出血: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2-3周,儿童患者发生肠出血的风险可能因肠道发育等因素与成人有所不同,一旦发生可能出现便血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2-3周,儿童肠穿孔的风险相对成人可能较低,但一旦发生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病情危急。
五、伤寒病的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儿童的血常规指标因年龄不同有正常范围,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来判断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是否异常。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儿童采血相对困难,但仍需尽量进行准确采血以获取血培养标本。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可达90%以上,且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儿童进行骨髓培养时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注意无菌等操作规范。
粪便培养: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诊断带菌者。
3.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常用于辅助诊断。但需要注意,儿童的正常血清抗体水平与成人不同,且可能因感染其他疾病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六、伤寒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少渣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儿童患者需要根据年龄和营养状况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支持。
2.抗菌治疗: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等,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具体药物选择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判断。
七、伤寒病的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对带菌者要进行管理,儿童患者的隔离需要考虑其生活环境和接触人群,尽量减少对周围人群尤其是其他儿童的传播风险。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水源安全,对食物进行严格的卫生监管,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帮助儿童做好手部清洁等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可以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儿童接种伤寒疫苗需要根据疫苗的适用年龄等情况进行,按照免疫程序规范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