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阴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发病与阴道内环境改变及外部感染有关,有外阴瘙痒、红肿、分泌物异常等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局部或全身用药,预防要保持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霉菌性外阴炎的定义
霉菌性外阴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炎症。假丝酵母菌属于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它存在于人体的阴道等部位,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当局部环境等因素改变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
二、发病原因
(一)阴道内环境改变
1.雌激素水平变化:女性在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酸度升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另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等情况,也会改变阴道内环境,促使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而引发炎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
2.阴道pH值改变:正常阴道pH值在3.8-4.4之间,当阴道pH值发生变化时,假丝酵母菌容易滋生。如长期使用碱性溶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导致pH值升高,从而增加霉菌性外阴炎的发病风险。
(二)外部感染途径
1.接触感染:与患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患者共用毛巾、浴盆等物品,或者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等,都有可能感染假丝酵母菌,引发霉菌性外阴炎。比如,公共浴室的坐便器、毛巾等如果被假丝酵母菌污染,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外阴瘙痒:这是霉菌性外阴炎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患者往往感觉外阴剧烈瘙痒,难以忍受,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这种瘙痒在夜间通常会加重。
2.外阴红肿:外阴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患者可观察到外阴皮肤黏膜充血、肿胀。
3.阴道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典型的白带呈白色稠厚状,像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这是因为假丝酵母菌感染后,阴道内的分泌物成分发生了改变。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外阴及阴道的情况,可发现外阴红肿、阴道内有白色稠厚分泌物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在显微镜下可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这是诊断霉菌性外阴炎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通过革兰染色等方法可清晰观察到假丝酵母菌的形态。
阴道分泌物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涂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行阴道分泌物培养,以明确是否为假丝酵母菌感染,并且可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消除诱因:如果是由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于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原因导致的,需要停用相关药物。
2.局部用药: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局部涂抹或阴道栓剂等,如克霉唑栓剂等,通过局部用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假丝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3.全身用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二)预防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女性应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内裤最好选择棉质、宽松的,以保持外阴透气干燥,减少假丝酵母菌滋生的环境。
2.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个人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要注意卫生,防止接触感染。
3.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4.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霉菌性外阴炎的发病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更容易发生霉菌性外阴炎。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局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的情况。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环境容易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从而增加霉菌性外阴炎的发病几率。这类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阴炎外,更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和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以减少霉菌性外阴炎的复发。
(三)儿童
儿童患霉菌性外阴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外阴瘙痒、分泌物异常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外阴清洁卫生,为儿童选择宽松、舒适的棉质内裤,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物品,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带儿童就诊,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