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经期经血逆流或排卵期卵泡液流入,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盆腔腹膜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等引起,有相应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等辅助检查,治疗根据类型而异,育龄、中老年及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盆腔积液的定义
盆腔积液是指盆腔内存在的液体聚积。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
二、生理性盆腔积液
1.产生原因及情况
女性在月经期时,少量经血逆流可导致盆腔积液,一般量较少,多可自行吸收,不伴有不适症状。例如,正常女性月经周期中,经血有少量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这部分液体可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
排卵期时,卵泡破裂后,少量卵泡液会流入盆腔,也可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也无明显不适表现,且多在短时间内自然消失。
三、病理性盆腔积液
1.常见病因
盆腔炎:盆腔炎性渗出可导致盆腔积液。如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后,炎症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组织充血、水肿,渗出液体积聚形成盆腔积液。常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能发生盆腔炎,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相对更易患病,因为其生殖道相对较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血液会积聚在盆腔,导致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停经史、腹痛等表现的女性,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对女性健康威胁较大。
盆腔腹膜结核:结核杆菌感染盆腔腹膜,可引起腹膜的渗出,从而导致盆腔积液。患者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多见于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盆腔内液体渗出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多有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表现,育龄女性较为常见。
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肿瘤组织坏死、渗出可导致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常伴有消瘦、腹部肿块等表现。
2.病理性盆腔积液的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感,可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如果是盆腔炎导致的病理性盆腔积液,疼痛可能在性交、活动后加重;异位妊娠引起的盆腔积液,除腹痛外,可能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等表现。
四、盆腔积液的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妇科检查,如双合诊等,可发现盆腔有压痛、饱满感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盆腔积液相关病变。
2.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盆腔积液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看到盆腔内的液体情况,判断积液量的多少以及积液的来源等。例如,能明确是游离的液体还是包裹性的积液等。
实验室检查:对于盆腔炎导致的盆腔积液,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C-反应蛋白是否增高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对于异位妊娠,血HCG测定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帮助诊断是否为异位妊娠相关的盆腔积液。
腹腔镜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能会进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盆腔内的情况,同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
五、盆腔积液的治疗
1.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机体可自行吸收。
2.病理性盆腔积液
盆腔炎:主要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盆腔炎,常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对于衣原体感染,常用多西环素等。
异位妊娠:根据病情可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多使用甲氨蝶呤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手术和根治手术等,具体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盆腔腹膜结核:主要是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使用孕激素、GnRH-a等药物;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如果是育龄女性发现盆腔积液,尤其是有停经、腹痛等表现时,要高度警惕异位妊娠的可能,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因为异位妊娠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同时,对于盆腔炎等疾病,要积极治疗,以免影响生育功能。
2.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出现盆腔积液时,要重视恶性肿瘤的排查,因为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在该年龄段相对多见。一旦发现盆腔积液,应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盆腔积液需谨慎对待。如果是生理性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是病理性的,如异位妊娠等情况,需要在产科和妇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处理,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