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并发症,有皮肤瘙痒、黄疸等表现,需监测血清胆酸、肝功能及胎儿情况,高危人群要重点评估,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分娩时机和方式依孕周等情况定,高龄、有基础疾病、双胎或多胎妊娠孕妇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和黄疸,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清胆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等。
二、监测与评估
1.病情监测
血清胆酸水平监测:血清胆酸是诊断ICP的重要指标,一般需定期检测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动态观察其变化情况,因为血清胆酸水平的变化能反映病情的活动程度。例如,随着病情发展,血清胆酸水平可能会持续升高。
肝功能监测:定期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了解肝脏受损情况。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若ALT、AST等升高明显,提示肝脏损伤相对较重。
胎儿情况监测:对于ICP孕妇,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包括通过胎动计数、超声检查等评估胎儿宫内状况。因为ICP可能会导致胎儿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胎动计数可以让孕妇自身初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活动情况,超声检查则能更直观地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胎盘、羊水等情况。
2.高危人群评估
有既往病史人群:对于有过ICP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ICP的风险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这类孕妇在孕前就应告知医生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在孕期加强管理。
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属于ICP的高危因素之一,多胎妊娠孕妇发生ICP的概率相对单胎妊娠更高,所以在孕期要加强对血清胆酸、肝功能以及胎儿情况的监测频率。
三、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孕妇需要适当休息,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增加胎盘血流量,改善胎儿宫内缺氧状况。休息环境应舒适,保证孕妇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休息有助于孕妇身体状态的维持,对病情的控制有一定帮助。
饮食:建议孕妇摄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等营养丰富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可以为孕妇和胎儿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2.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是治疗ICP的常用药物,它可以通过稳定细胞膜、增加胆汁酸分泌等作用来改善ICP患者的症状和生化指标。有研究表明,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胆酸水平可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瘙痒等症状也可能会有所缓解。
S-腺苷蛋氨酸:S-腺苷蛋氨酸也可用于ICP的治疗,它能促进胆汁酸的代谢,改善肝功能。临床研究显示,其在改善ICP孕妇的肝功能和缓解瘙痒症状方面有一定效果。
四、分娩时机与方式
1.分娩时机
足月妊娠:对于孕周达到37周及以上的ICP孕妇,若病情控制良好,可以考虑适时终止妊娠。因为随着孕周增加,胎儿在宫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而适时终止妊娠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未足月妊娠:对于孕周小于37周的ICP孕妇,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胎儿宫内状况等综合评估。如果病情较轻,胎儿宫内情况良好,可以在密切监测下继续妊娠,但需加强胎儿监护;若病情较重,出现胎儿窘迫等情况,则需要及时终止妊娠。
2.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如果孕妇病情控制良好,胎儿状况良好,没有阴道分娩禁忌证,可以尝试阴道分娩。但在分娩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胎心等情况,因为ICP可能会增加胎儿窘迫的风险。
剖宫产:对于存在胎儿窘迫、胎盘功能明显减退等情况的ICP孕妇,剖宫产可能是更为安全的分娩方式,以确保胎儿能够尽快脱离可能存在不良影响的宫内环境。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ICP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高龄孕妇本身合并其他妊娠并发症的概率也增加。在孕期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血清胆酸、肝功能等监测,加强胎儿监护,因为高龄孕妇的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宫内发育迟缓等风险增加,而ICP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胎儿的预后,所以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孕期各项指标。
2.有基础疾病孕妇:如果孕妇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ICP的管理会更加复杂。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兼顾ICP的治疗,例如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基础疾病对ICP治疗的影响,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多种指标,包括血压、血糖、血清胆酸、肝功能等,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双胎或多胎妊娠孕妇:双胎或多胎妊娠孕妇发生ICP的风险更高,在孕期除了要加强血清胆酸、肝功能监测外,还要更频繁地进行胎儿超声检查,监测多个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羊水等情况,因为多胎妊娠时胎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ICP对多个胎儿的影响都需要更密切地关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