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多种类型,病因有病原体感染(外源和内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临床表现有下腹疼痛等症状和相应体征,诊断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生素和手术治疗,预防要注意性生活、经期卫生,避免宫腔内手术感染风险,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炎症,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
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以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最常见。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女性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等,容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引发盆腔炎。例如,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增加,感染盆腔炎的风险高于单一性伴侣者。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可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比如,女性在月经期、流产后等机体抵抗力较低的时期,内源性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上生殖道导致感染。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例如,刮宫术时,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将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宫腔,就可能引发盆腔炎。
3.经期卫生不良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为病原体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纸,或在经期进行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比如,经期性交会将外界的病原体直接带入宫腔,引发盆腔炎。
4.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引起盆腔炎症。例如,阑尾炎患者,如果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炎症可逐渐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腹膜炎等盆腔炎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疼痛:为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下腹部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例如,患者行走时、性生活时疼痛会比平时更明显。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臭味。比如,分泌物颜色发黄、质地黏稠且伴有异味。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寒战。
其他症状:可伴有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等情况;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2.体征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例如,医生进行双合诊检查时,可感觉到宫颈有明显的触碰疼痛,子宫有压痛,附件区有增厚、压痛等表现。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妇科手术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多个性伴侣、近期是否有宫腔内手术操作、月经是否规律等情况。
2.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出现的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症状以及妇科检查时的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
病原体培养:通过对阴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等进行培养,明确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盆腔积液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盆腔炎。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沙眼衣原体或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盆腔炎,常选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适用于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破裂等情况。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等进行治疗。
六、预防
1.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例如,使用安全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2.做好经期卫生:月经期间使用合格的卫生巾、卫生纸,避免经期性交等。
3.避免宫腔内手术操作的感染风险:宫腔内手术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术后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遵医嘱预防感染。
4.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发现阑尾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应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盆腔炎的发生和预防上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年轻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更容易面临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应尤其注意性生活卫生;有妇科手术史的女性术后要密切关注自身情况,预防宫腔内感染引发盆腔炎;有邻近器官炎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盆腔炎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