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膜炎的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及其他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血液检查(血常规、CRP、PCT)、病原学特异性检查(病毒学检查、细菌学特异性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辅助诊断脑膜炎及判断病情等。
一、脑脊液检查
1.腰椎穿刺
是诊断儿童脑膜炎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进行多项指标检测。脑脊液常规检查中,正常儿童脑脊液细胞数极少,一般为(0-10)×10/L,主要为淋巴细胞。而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数会明显增高,细菌感染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时以淋巴细胞为主等。脑脊液生化检查中,蛋白质含量在正常儿童中一般小于0.45g/L,脑膜炎时蛋白质含量会升高;糖含量正常儿童为2.5-4.4mmol/L,细菌感染时糖含量降低,病毒感染时糖含量多正常或稍低;氯化物含量正常儿童为117-127mmol/L,细菌感染时氯化物含量可降低。此外,还可进行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病原菌可通过涂片和培养被检测出来。
2.其他脑脊液相关检查
对于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患儿,还需进行脑脊液抗酸染色找结核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培养等检查。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抗酸染色可发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培养也可呈阳性结果,同时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常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有助于发现脑膜炎患儿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脑积水、脑脓肿等。在脑膜炎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脑积水,头颅CT可显示脑室扩大等改变;若并发脑脓肿,可发现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等。对于新生儿脑膜炎,头颅CT也可辅助评估颅内情况,但新生儿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头颅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2.头颅MRI
对脑膜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于早期脑膜炎病变的检测比头颅CT更敏感。它可以清晰显示脑膜的强化情况、脑实质是否有炎症累及等。例如,在病毒性脑膜炎时,头颅MRI可发现脑膜轻度强化等表现;在结核性脑膜炎时,能更细致地观察到脑膜增厚、强化以及脑实质内是否有结核病灶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脑膜炎,头颅MRI相对头颅CT更具优势,因为它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好地评估脑膜炎对脑部结构的影响。
三、血液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重要指标。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总数可达(10-30)×10/L,中性粒细胞占比多在8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其血常规表现可能不典型,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但仍可能存在感染。
2.C-反应蛋白(CRP)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细菌感染时CRP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呈正相关;病毒感染时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CRP可显著升高,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CRP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在儿童脑膜炎的病情监测中,CRP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动态观察CRP的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
3.降钙素原(PCT)
对于细菌感染性脑膜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细菌感染时PCT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时PCT正常或轻度升高。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中有一定帮助。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CT水平通常显著升高,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PCT多在正常范围。但对于新生儿,由于其PCT的生理性波动等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病原学特异性检查
1.病毒学检查
对于怀疑病毒性脑膜炎的患儿,可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该病毒感染。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时,可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炎时,也可通过检测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来明确病原。此外,还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更灵敏地检测到病毒核酸,对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细菌学特异性检查
对于怀疑细菌性脑膜炎的患儿,除了脑脊液涂片和培养外,还可进行血液细菌培养。若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结合临床表现等有助于明确病原菌。例如,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时,血液细菌培养可能培养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血液细菌培养可发现脑膜炎奈瑟菌。对于一些特殊细菌感染,如李斯特菌脑膜炎,也可通过血液和脑脊液的特殊培养方法进行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