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病原体是DNA病毒具嗜肝性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临床表现分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和慢性(有相关症状、体征及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诊断靠血清学(乙肝五项、HBV-DNA定量检测)和肝功能检查;治疗有一般、抗病毒、保肝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需母婴阻断等、儿童急性转慢几率高治疗需谨慎、老年人需综合基础病等情况监测病情。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一、病原体特点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嗜肝性,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等,但对高温(100℃10分钟可灭活)、氧化剂(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戊二醛等敏感。
二、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可通过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HBV污染且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内镜等医疗器具传播。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场所,重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播。
2.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通过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目前通过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措施,已大大降低了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3.性传播: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乙肝病毒。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
黄疸型:起病较急,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黄疸持续1-2个月后逐渐消退,症状也随之缓解。
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很多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轻度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往往在体检时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者转为慢性。患者可反复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面色晦暗)、肝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及指端腹侧部位皮肤发红)、蜘蛛痣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也可能是既往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并产生了抗体。HBeAg阳性通常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性降低,传染性相对较弱。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HBV-DNA定量检测:可以准确测定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和传染性强弱,对于评估病情、指导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HBV-DNA定量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2.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ALT和AST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出现异常;白蛋白降低等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乙肝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宜进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慢性乙肝患者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2.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抗病毒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并且通常需要长期用药。
3.保肝治疗:如果患者肝功能异常,可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起到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乙肝孕妇需要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妊娠后期(孕28-32周)根据情况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同时,孕期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评估病情。
2.儿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急性乙肝转为慢性的几率相对较高。对于儿童乙肝患者,在治疗上需要谨慎评估,遵循儿童用药的特殊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并且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等,关注病情变化。
3.老年人:老年乙肝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较多,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些抗病毒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