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是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子宫体部或下段发生的严重产科并发症,按原因、部位、程度分类,有先兆和完全、不完全破裂表现,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危害大,需从多方面预防,不同人群如高龄、多次剖宫产史、胎儿梗阻性难产孕妇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子宫破裂的分类
按破裂原因分类
自发性子宫破裂:多发生于有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史)的孕妇,子宫肌层存在瘢痕,在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由于宫腔内压力增加,瘢痕处承受不住压力而发生破裂;也可见于子宫发育异常的情况,如子宫畸形等,子宫肌层结构异常,容易在妊娠或分娩时破裂。
创伤性子宫破裂:多因产科手术操作不当引起,如剖宫产手术时缝合技术不佳、宫口扩张术时暴力操作等,导致子宫肌层受损破裂;另外,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也可能造成创伤性子宫破裂。
按破裂部位分类
子宫体部破裂:常见于子宫肌层有病变或子宫手术瘢痕处,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子宫体部肌层被牵拉变薄,从而发生破裂。
子宫下段破裂:多发生于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子宫下段肌层较薄,在分娩过程中,随着胎先露部的下降,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剖宫产瘢痕处容易破裂。
按破裂程度分类
完全性子宫破裂:子宫肌层全层破裂,宫腔与腹腔相通,胎儿、胎盘等可进入腹腔。
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子宫肌层部分破裂,浆膜层完整,宫腔与腹腔不相通,胎儿仍在宫腔内。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
先兆子宫破裂:常见于产程长、有梗阻性难产因素的孕妇。孕妇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下腹疼痛难忍,胎动频繁。检查可见子宫病理缩复环上升,子宫下段压痛明显,胎心率异常(可加快或减慢,或不规则),尿液检查可见红细胞。
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时,产妇突然感到下腹部一阵撕裂样剧痛,之后宫缩停止,疼痛暂时缓解,但很快出现全腹持续性疼痛,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检查可见腹壁下可清楚扪及胎体,子宫缩小位于胎儿侧方,胎心胎动消失,阴道可能有鲜血流出,量可多可少。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时,腹部检查在子宫不全破裂处有压痛,若破裂发生在子宫侧壁阔韧带两叶之间,可形成阔韧带内血肿,此时在宫体一侧可扪及逐渐增大且有压痛的包块,胎心音多不规则。
子宫破裂的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孕妇的妊娠史、分娩史,尤其是剖宫产史、子宫手术史等。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先兆子宫破裂和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胎儿的位置、子宫肌层的连续性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子宫破裂及破裂的部位等。
阴道检查:对于怀疑有子宫破裂的孕妇,阴道检查可发现宫颈口可能有回缩,有时可触及子宫破裂口。
子宫破裂的危害
对产妇的危害:可导致严重的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产妇生命;还可能导致感染,因为子宫破裂后宫腔内容物进入腹腔,容易引起盆腔感染等。
对胎儿的危害:子宫破裂后,胎儿暴露在腹腔内,容易发生胎儿窘迫、死亡等,即使胎儿存活,也可能因为缺氧等原因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子宫破裂的预防
有子宫手术史孕妇的管理:对于有剖宫产史等子宫手术史的孕妇,在妊娠晚期要密切监测,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了解子宫瘢痕处的情况。妊娠晚期应提前住院待产,根据子宫瘢痕情况及胎儿情况等综合评估分娩方式,若有阴道试产的条件,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一旦出现先兆子宫破裂的征象,应及时采取剖宫产等措施终止妊娠。
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存在的高危因素,如胎位异常、骨盆狭窄等梗阻性难产因素,提前做好处理准备。
规范产科操作:产科医生要规范进行剖宫产等手术操作,确保手术缝合质量,减少子宫瘢痕愈合不良等情况的发生;在进行宫腔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子宫损伤。
不同人群子宫破裂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子宫肌层弹性等不如年轻孕妇,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在孕期要更加密切监测子宫情况,加强产前检查的频率和强度,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产检和孕期管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有多次剖宫产史孕妇:多次剖宫产史会使子宫瘢痕处发生破裂的风险明显增加。这类孕妇在妊娠晚期要严格限制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尽量减少增加宫腔压力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站立、剧烈咳嗽等。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准确评估子宫瘢痕处的厚度等情况,提前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建议提前住院待产,以便在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处理。
胎儿因素导致梗阻性难产的孕妇:如胎儿巨大、胎位异常(如横位等)等情况导致梗阻性难产的孕妇,子宫破裂风险较高。在产程中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一旦发现有先兆子宫破裂的表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及时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避免子宫破裂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