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引发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等问题,不同问题有其各自发生机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痛经在经前1-2天始,经期第1天剧;慢性盆腔痛呈慢性持续性;性交痛在性生活中因病灶受刺激引起;月经异常包括经量改变、经期延长等。
一、痛经
1.发生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会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经。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延续至整个经期。
2.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但青春期女性可能因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等情况与成年女性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是高发年龄段,此阶段月经周期规律,异位内膜受激素影响明显,痛经表现相对典型;围绝经期女性随着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痛经表现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仍可能存在。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痛经症状,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子宫的收缩等功能。
4.病史影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发生痛经等相关症状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且痛经表现可能更具特征性;曾经有过宫腔手术史等的女性,异位内膜种植的风险增加,痛经可能更为明显。
二、慢性盆腔痛
1.持续时间与表现:盆腔疼痛并非仅在经期出现,而是呈现慢性、持续性的特点,可在非经期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不适,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女性可能只是隐隐作痛,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和睡眠等。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育龄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功能活跃,异位内膜活动频繁,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患子宫内膜异位症,从而出现慢性盆腔痛。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下的女性,盆腔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可能会加重慢性盆腔痛的症状;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盆腔局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慢性盆腔痛加重。
4.病史影响:有过盆腔炎症病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慢性盆腔痛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盆腔炎症会破坏盆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为异位内膜的种植等创造条件;有过多次流产史等的女性,子宫内环境受到影响,也可能与慢性盆腔痛的发生相关。
三、性交痛
1.发生情况:在性生活过程中,由于病变累及盆腔内的组织,尤其是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的异位病灶,会在性交时受到碰撞、刺激,从而引起疼痛,疼痛可发生在性交当时或性交后。
2.年龄性别因素:育龄期有性生活的女性是主要发生人群,青春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较少,发生性交痛的情况相对较少;女性为该病的高发群体,男性不会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性交痛。
3.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盆腔感染等风险,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性交痛情况,若本身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注意卫生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加重,使性交痛更明显。
4.病史影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其盆腔内异位病灶的存在是导致性交痛的基础,若病史较长、病情较重,性交痛可能更为明显;有过生殖道畸形等病史的女性,可能会影响盆腔内结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共同作用导致性交痛发生。
四、月经异常
1.经量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经量增多,这是因为异位内膜影响了子宫的正常肌层收缩等功能,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等,使得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减少的情况,可能与异位内膜破坏了部分子宫功能,影响了内膜的正常增生和脱落等过程有关。
2.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较正常周期延长,正常月经经期一般为3-7天,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会超过7天,这与异位内膜的异常种植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等因素有关。
3.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女性月经异常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由于内分泌等尚未完全稳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月经异常可能与青春期自身内分泌特点相互影响;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相对规律,月经异常表现相对更易被察觉;女性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月经异常,男性无此相关情况。
4.生活方式影响:过度节食、作息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干扰内分泌平衡,进而影响月经情况,使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月经异常表现更为复杂或加重;长期大量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月经产生不良影响,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共同作用导致月经异常程度改变。
5.病史影响: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女性,本身内分泌调节就存在问题,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月经异常可能更为严重;有过子宫肌瘤等子宫相关疾病病史的女性,子宫结构和功能已存在一定异常,再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异常表现会更加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