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子宫肌瘤即子宫肉瘤,是罕见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占子宫恶性肿瘤2%-4%,病因有遗传、内分泌、既往治疗史等,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包块、腹痛、压迫症状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需注意相关事项,早期发现、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病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如Li-Fraumeni综合征相关的p53基因等突变可能增加患子宫肉瘤的风险,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病。
内分泌因素:雌激素长期刺激可能与子宫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例如长期无排卵性疾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情况,会使子宫肌层受到持续的雌激素刺激,增加恶变风险。育龄期女性若长期处于高雌激素环境,需密切关注子宫状况;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若不恰当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既往治疗史:盆腔放疗史可能会增加子宫肉瘤的发病风险,曾因妇科疾病接受过盆腔放疗的女性,后续患子宫肉瘤的可能性较未接受过放疗的人群有所升高。
临床表现
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非经期的阴道出血,部分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不同年龄女性均可出现此症状,但育龄期女性可能因月经紊乱等被忽视,围绝经期女性则可能被误认为是绝经前月经紊乱而未及时就诊。
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质硬、不规则的包块,随着肿瘤生长,包块逐渐增大,患者自己可在下腹部摸到肿块,尤其是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摸到。
腹痛:肿瘤迅速生长、坏死或感染时可引起腹痛,表现为下腹部隐痛、胀痛或剧烈疼痛。若肿瘤发生扭转,可出现急性剧烈腹痛。
压迫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内情况及子宫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能发现子宫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块等,但对于早期或较小的子宫肉瘤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尤其适用于有相关症状的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
CT及MRI检查:CT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准确地判断子宫肉瘤的侵犯范围,对于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肉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手术切除的标本需进行详细的病理取材和分析,以确定是否为恶性及恶性的具体类型。
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有治愈的可能,手术范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确定,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充分评估病情后也可考虑适当的保守手术,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复发患者的治疗。子宫肉瘤对化疗相对敏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紫杉醇等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化疗方案。
放疗:对于局部晚期或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可采用外照射或内照射等方式。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肠炎、膀胱炎等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预后
子宫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治疗方法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低分化的子宫肉瘤预后比高分化的差,肿瘤分期越晚,预后越差。总体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但具体的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较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若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包块等疑似子宫肉瘤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因忽视病情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在备孕或已怀孕时发现子宫肉瘤,需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胎儿情况和母亲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权衡继续妊娠对母亲病情的影响以及终止妊娠对母亲身体的损伤等因素。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该年龄段女性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更应警惕子宫肉瘤的可能,因为此时期是子宫肉瘤的好发年龄范围之一。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流血,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尽早明确病因。同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情况。
恶性子宫肌瘤是一种严重的妇科恶性肿瘤,了解其相关情况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关注相关症状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