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严重慢性并发症,由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致下肢感染、溃疡等,有早期、中期、晚期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预防需控血糖、足部护理、定期筛查,治疗包括控感染、改善血液循环、创面处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相应特点需针对性应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导致患者对足部的温度、疼痛、压力等感觉减退或消失。例如,患者可能察觉不到足部的微小创伤,但这些创伤却可能逐渐发展为溃疡。同时,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足部的汗腺分泌,使皮肤干燥,容易发生皲裂,增加感染的风险。从年龄角度看,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退变等因素,发生神经病变的概率相对更高;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神经病变发生率不同,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糖尿病患者,酒精可能会加重神经损害。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下肢血管的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使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缺血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病变,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糖尿病患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加重血管病变;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等因素,也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影响足部的血液供应。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足部皮肤干燥、无汗、发凉,皮色变深,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相对少见,但如果儿童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和神经病变,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若同时合并内分泌失调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使早期表现更不典型。
中期表现:出现足部溃疡、感染,溃疡可发生在足底、足侧缘等部位,可能伴有脓性分泌物。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足部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按压时。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安,影响日常活动;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但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晚期表现:病变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深部组织破坏、骨髓炎、坏疽等,甚至可能需要截肢来挽救生命。对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晚期表现更容易出现,无论年龄和性别,病情都会逐渐恶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检查足部的感觉(如痛觉、触觉、温度觉等)、运动功能、血管搏动情况等。通过音叉检查痛觉阈值,用尼龙丝检查触觉等。在儿童糖尿病足的诊断中,由于儿童配合度可能较低,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检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减退更明显,可能需要更仔细地排查潜在的损伤。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观察血管的狭窄程度;X线检查可发现骨质破坏、骨髓炎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和骨组织的病变显示更清晰。不同影像学检查在不同年龄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中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例如儿童糖尿病足患者进行MRI检查可以更精准地评估深部组织的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血常规检查可发现感染时白细胞升高的情况等。血糖的长期控制情况对于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何种年龄和性别,良好的血糖控制都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
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都应遵循。例如,儿童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来控制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
足部护理:每日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要加强护理,教育儿童保护足部;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感觉减退,更需要家人协助做好足部护理,选择宽松、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到挤压和摩擦。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足部的检查,包括神经和血管的检查,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定期进行筛查,儿童患者可能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筛查,老年患者则需要更频繁地筛查。
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的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糖尿病足感染,要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来选择抗生素。
改善血液循环:可使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对于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等。在儿童糖尿病足治疗中,血管重建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评估;老年患者进行血管重建手术时,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
创面处理:对于足部溃疡,要进行清创、换药等处理,促进创面愈合。根据溃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儿童患者的创面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感染;老年患者创面愈合相对较慢,需要更精心的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