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表现为不自主抽动,发病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通过临床表现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可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多数预后较好,孕期保健、关注儿童心理发育、营造健康环境可预防。
一、定义与表现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早期多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常见如眨眼、挑眉、皱鼻、伸舌、舔唇、点头、摇头、耸肩、弹指等;之后会发展为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蹦跳、跑跳和拍打自己等。发声性抽动可分为简单发声抽动和复杂发声抽动,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吐痰、犬吠等,复杂发声抽动则是有意义的词语、重复无意义的词句或秽语等。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儿童抽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约50%-85%的患儿直系亲属中有患抽动障碍相关疾病的人,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化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与儿童抽动症密切相关,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抽动症的发病。例如,多巴胺过度释放或多巴胺受体超敏可能导致运动抽动的发生。
3.心理因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如家庭环境突变、长期学习压力过大、受到精神创伤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比如父母离异、频繁转学等情况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引发抽动症。
4.环境因素:孕期不良事件,如母亲孕期感染、中毒、营养不良、遭受精神刺激等,可能增加子代患抽动症的风险。此外,早期不良的生活环境,如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接触过多的电磁辐射等,也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诱发抽动症。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抽动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具体表现形式等,同时观察患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抽动情况,这是诊断儿童抽动症的重要依据。例如,了解抽动症状是在紧张、疲劳时加重,还是在放松时减轻等。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类似抽动症状的可能。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生长发育评估等,以确保患儿没有因为脑部病变、眼部疾病、耳鼻喉部疾病等引起类似抽动的表现。比如检查眼部是否有结膜炎等可导致眨眼的疾病,检查咽喉部是否有炎症等可能引起清嗓子等症状的疾病。
3.辅助检查: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会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癫痫等脑部疾病;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等,用于排除脑部结构异常。
四、治疗与干预
1.心理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医生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要引导其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儿认识和应对抽动相关的心理问题,如通过放松训练、应对技巧训练等,减轻因抽动症状带来的焦虑、自卑等情绪。例如,教患儿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当出现抽动症状时尝试通过放松来缓解紧张情绪,从而减少抽动的频率。
家庭治疗:调整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让家长了解如何正确对待患儿的抽动症状,避免对患儿进行过度关注或过度指责,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改善。
2.药物治疗:如果抽动症状较为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哌啶醇、硫必利等,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镇静、锥体外系反应等。并且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大多数儿童抽动症患儿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轻或缓解,约有30%的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完全消失,部分患儿可能会持续到成年,但症状一般会明显减轻。少数患儿可能会遗留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轻微的抽动或心理行为问题,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干预,一般预后较好。
2.预防
孕期保健:母亲在孕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中毒等不良事件,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保持心情舒畅,为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创造良好的宫内环境。
关注儿童心理发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儿童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教育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营造健康生活环境: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儿童接触过多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