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适用人群有乙肝病毒DNA阳性的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等,常用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等;免疫调节治疗用胸腺肽α1;抗炎、抗氧化及保肝治疗在转氨酶升高等肝脏炎症活动时考虑,常用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抗纤维化治疗针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常用安络化纤丸等中成药;特殊人群中孕妇需评估决定母婴阻断,儿童治疗谨慎选方案,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监测指标。
一、抗病毒治疗
(一)适用人群
对于乙肝病毒DNA阳性(HBVDNA>1×10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乙肝肝硬化患者无论HBVDNA水平如何,只要有HBV复制都需要抗病毒治疗。在年龄方面,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用年龄范围,例如恩替卡韦对于16岁以上患者可考虑使用;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其他肝脏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等,也需要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
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恩替卡韦能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所有三种活性,通过与乙肝病毒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苷竞争,抑制病毒多聚酶的启动、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合成、正链的合成,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替诺福韦酯是一种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可被细胞激酶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替诺福韦,三磷酸替诺福韦通过与天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是在普通干扰素分子上连接聚乙二醇分子,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每周给药一次即可,其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产生细胞因子外,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二、免疫调节治疗
(一)药物及作用
胸腺肽α1: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等,有助于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清除。但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例如对于合并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乙肝患者,使用胸腺肽α1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免疫相关指标。
三、抗炎、抗氧化及保肝治疗
(一)适用情况
当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肝脏炎症活动时可考虑使用,用于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需首先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再考虑是否使用保肝药物。对于有基础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保肝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二)常用药物
水飞蓟素:具有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不受损害的作用;甘草酸制剂,如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过敏、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但对于有严重低钾血症、高钠血症、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要禁用或慎用,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
四、抗纤维化治疗
(一)适用人群
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无论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都可能需要进行抗纤维化治疗,以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在评估抗纤维化治疗时要考虑患者的整体病情,包括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对于老年乙肝患者,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可能下降,在抗纤维化治疗时要选择对肝脏负担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二)常用药物
安络化纤丸等中成药,具有健脾养肝、凉血活血、软坚散结等作用,但在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的肝硬化患者,使用具有活血作用的药物时需谨慎。
五、特殊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孕妇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需要评估HBVDNA水平等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母婴阻断。例如HBVDNA>2×10IU/ml的孕妇,可在妊娠24-28周开始口服替诺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产后新生儿需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二)儿童
儿童乙肝患者的治疗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例如对于婴幼儿乙肝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口感等因素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同时要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等。
(三)老年患者
老年乙肝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使用乙肝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与这些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较弱,更需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