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术后需注意多方面:饮食上早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再逐步正常,遵循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原则;休息时前2-3天卧床多翻身,采取半卧位,早期进行床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要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并保持清洁干燥;还要观察胆漏相关症状及体温等感染情况。
一、术后饮食方面
1.早期阶段:
胆结石手术后,通常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温开水、米汤等。一般术后6-12小时可少量饮用温开水,若没有不适反应,可逐渐过渡到米汤等清淡流质。这是因为手术会对胃肠道功能有一定影响,流质饮食易于消化吸收,能减轻胃肠道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流质的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胃肠道;老年患者则需更加缓慢地推进饮食过渡,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腹痛等不适。
术后1-2天可进食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半流质饮食比流质饮食能提供更多能量和营养,例如稀粥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基础能量。此时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过于粗糙的食物。女性患者在这个阶段要注意营养均衡的搭配,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恢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稀粥等食物的摄入量,防止血糖波动过大。
2.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术后1周左右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要遵循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原则。低脂饮食是因为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浓缩和储存功能受到影响,高脂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导致脂肪泻等问题。可以选择瘦肉、鱼肉等高蛋白食物,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易于消化,如清蒸鲈鱼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也应适量摄入,像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儿童,要根据其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调整饮食量和食物种类;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应更注重软烂易消化,可将蔬菜切碎煮烂后食用。
二、休息与活动方面
1.休息:
术后需要充足的休息,一般建议患者术后前2-3天卧床休息为主,但要注意经常翻身,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空间,有助于身体恢复;老年患者休息时要注意床铺的舒适度,可适当调整枕头高度等。
休息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一般建议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腹腔引流,减轻伤口疼痛等。半卧位时背部要有良好的支撑,使患者感觉舒适。女性患者在休息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适当调整体位;有心血管病史的老年患者,半卧位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心率、血压等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活动:
术后早期就可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四肢的屈伸运动等。术后24小时左右可在床上进行下肢的屈膝、伸腿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儿童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时,家长要在旁协助,确保活动安全且适度;老年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要缓慢进行,避免因动作过快导致头晕等不适。
术后1-2天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短时间行走等。床边坐立每次可进行10-15分钟,每天2-3次;短时间行走一般每次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加快身体康复。女性患者在活动时要注意选择舒适的衣物和鞋子;有呼吸系统病史的患者在活动时要注意呼吸的调节,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呼吸困难等。
三、伤口护理方面
1.观察伤口情况:
要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等。一般术后每天都要查看伤口,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皮肤有无异常反应;老年患者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也要重点关注伤口愈合情况。
如果发现伤口有渗血、渗液增多,或者伤口周围红肿明显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更要加强观察,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愈合。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儿童患者在更换敷料时可能会比较抗拒,家长要给予安抚和配合;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在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拉扯伤口。
四、并发症观察方面
1.胆漏观察:
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胀、发热等胆漏相关症状。胆漏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程度可能因人而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表述不清,但会有精神差、食欲减退等表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2.感染观察: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术后要监测体温,一般每天至少测量4次体温。如果体温超过38.5℃,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儿童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变化更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加强体温监测。同时要观察患者有无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