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疾病统称,有多种类型及特点,病因分内外因素,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有局部和系统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常见皮肤病的类型及特点
感染性皮肤病: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例如,脓疱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脓疱,易破溃结痂;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多见,会出现发热、全身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等;体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常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伴有瘙痒。
过敏性皮肤病:因接触过敏原而引发。像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例如接触油漆后局部出现红斑、肿胀、瘙痒等;荨麻疹,通常是由于食用海鲜、药物等过敏原,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风团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可在数小时内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皮肤组织引起。例如,红斑狼疮分为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有粘着性鳞屑;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皮肤表现除了红斑外,还可能有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多系统症状。
遗传性皮肤病:由遗传因素导致。如鱼鳞病,是一组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鳞屑为特征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病,根据不同的遗传方式,有寻常型鱼鳞病、性联隐性鱼鳞病等不同类型,患者皮肤往往干燥、粗糙,冬季加重。
肿瘤性皮肤病: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例如,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表皮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皮肤上的扁平或略隆起的斑块,表面有油腻性鳞屑;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好发于头面部等曝光部位,初期为小结节,逐渐溃疡,边缘隆起。
皮肤病的病因
外部因素
物理因素:紫外线可引起晒伤、光老化等,如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皱纹增加、色素沉着等;机械性刺激,如长期摩擦可引起胼胝,局部皮肤增厚、变硬。
化学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引发接触性皮炎,如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工业化学品等;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药疹,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生物因素:前面提到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的生物因素致病原因。
内部因素
内分泌因素:例如,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导致毛囊口角化,引发痤疮;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等改变。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皮肤组织导致,如前面提到的红斑狼疮等。
遗传因素:很多遗传性皮肤病是由基因缺陷或突变引起,如鱼鳞病等。
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发病的时间、诱因、症状特点(如瘙痒程度、皮疹的形态、颜色、分布等)、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接触过特殊物质、有无过敏史、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皮肤病患者等。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大小、颜色、分布部位等,同时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弹性等。比如观察湿疹患者皮疹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等多种表现,对称分布。
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真菌镜检及培养可协助诊断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如脓疱疮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治疗
局部治疗:根据皮肤病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感染性皮肤病使用抗感染的外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过敏性皮肤病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抗炎、抗过敏;保湿剂可用于干燥性皮肤病以保持皮肤水分,如鱼鳞病患者可长期使用保湿霜。
系统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泛发的皮肤病,可能需要系统用药。如感染性皮肤病使用口服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不同人群皮肤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病有其特殊性,例如婴儿湿疹较为常见,多与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过敏等因素有关。儿童皮肤薄嫩,在选择药物时应避免刺激性强的药物,外用药物浓度要低。同时,儿童好动,要注意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萎缩、干燥,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容易出现老年性瘙痒症、脂溢性角化病等。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在护理时要注意避免烫伤等物理性损伤,选择温和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水分。
女性:一些皮肤病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如黄褐斑,与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日晒等因素相关,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晒,可选择合适的美白护肤品辅助改善。而化妆品相关的皮肤病在女性中也较为常见,要注意选择质量合格、适合自己肤质的化妆品。
特殊病史人群:有过敏史的人群在选择药物和接触外界物质时要格外谨慎,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皮肤病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用药需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