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风团样皮疹的过敏性皮肤病与过敏等有关风团骤起骤退可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等;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皮疹多形性有渗出等倾向与遗传等内外因素有关依皮疹特点等诊断按分期选药治疗护理要保持皮肤湿润等二者在多方面有不同了解区别可准确识别疾病采取应对措施。
一、定义与病因
荨麻疹
定义: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皮肤病,风团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常伴瘙痒。
病因:多与过敏有关,如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青霉素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等因素可诱发,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病因,尤其慢性荨麻疹。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接触新食物等引发,成年人可能因接触新的过敏原或自身免疫状态变化等导致发病。
湿疹
定义: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皮疹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等,急性期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有肥厚、苔藓样变,瘙痒剧烈。
病因:内在因素如遗传因素(有过敏家族史者易患)、慢性疾病(如内分泌紊乱、慢性感染等)、免疫功能异常等;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干燥、炎热等)、接触过敏原(化妆品、某些植物等)、生活方式因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儿湿疹可能与遗传过敏体质、喂养等有关,儿童及成人湿疹则与接触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多方面相关。
二、皮疹特点
荨麻疹
皮疹形态: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呈淡红色或苍白色,周围有红晕。皮疹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如皮肤黏膜处,口唇受累时可出现肿胀。
湿疹
皮疹形态: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疹多对称分布,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蔓延全身。
三、病程与转归
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多数患者经去除诱因、抗过敏治疗等可在短期内痊愈。若由感染引起,控制感染后病情可缓解。
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易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更久,部分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基础疾病等有关,病情迁延不愈,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不同年龄患者慢性荨麻疹的转归可能因个体差异及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儿童慢性荨麻疹部分可能随年龄增长而缓解,成人则可能长期受病情困扰。
湿疹
急性湿疹:及时去除诱因并治疗,一般数周内可好转。若处理不当,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如处理不当,可进一步发展为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病情容易反复,可经久不愈,多呈反复发作过程,受内外因素影响,时轻时重,不同年龄患者慢性湿疹的病程及转归也有差异,婴儿湿疹部分随年龄增长可自愈,儿童及成人慢性湿疹则较难完全根治,易反复。
四、诊断与鉴别
荨麻疹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风团样皮疹,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再结合病史寻找可能的诱因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血常规等检查协助诊断。
鉴别: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为纺锤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瘙痒较剧烈,病程相对较长。
湿疹
诊断:依据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病程慢性等特点进行诊断,同时结合病史、过敏原检测、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去除接触物后较快痊愈。
五、治疗与护理
荨麻疹
治疗:首先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对于急性严重发作或有喉头水肿风险的患者,需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合适剂量,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非药物干预方面要注意寻找并避免诱因。
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注意观察皮疹变化及病情进展,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湿疹
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根据病情分期选择合适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同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儿童湿疹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温和、低刺激的药物。
护理:保持皮肤湿润,可使用保湿剂;穿着棉质、宽松衣物;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接触过敏原;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总之,荨麻疹和湿疹在定义、病因、皮疹特点、病程转归、诊断鉴别及治疗护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准确识别疾病,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