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是常见眼科症状,由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引起,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年龄增长、近视,对视力影响小,定期观察;病理性由眼部疾病等引起,需针对病因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飞蚊症病的定义
飞蚊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眼前出现飘动的小黑影,尤其在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就好像蚊蝇在眼前飞舞。它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引起的。正常情况下,玻璃体是透明的胶冻状物质,随着年龄增长或者某些病理因素影响,玻璃体逐渐液化,原本胶冻状的玻璃体出现凝缩、分离,从而产生漂浮物,这些漂浮物投射到视网膜上就形成了飞蚊症的视觉表现。
二、飞蚊症的分类
(一)生理性飞蚊症
产生原因: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和近视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自然老化变性,出现液化、混浊;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等原因,也容易出现玻璃体的改变,进而产生飞蚊症相关症状。这种飞蚊症对视力影响较小,一般不会突然增多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眼部不适。例如,大部分40岁以上的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性飞蚊症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年龄越大,玻璃体发生液化、变性的概率越高,生理性飞蚊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在儿童时期,玻璃体较为致密,很少出现飞蚊症相关情况,随着青春期身体发育,尤其是近视等情况可能开始出现,才逐渐有发生飞蚊症的可能。
近视因素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大于600度)比正常视力人群发生飞蚊症的风险更高。因为近视导致眼球结构发生改变,玻璃体受到的牵拉等情况与正常眼球不同,更容易出现液化、混浊等改变。
(二)病理性飞蚊症
产生原因:由眼部疾病引起,比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等。例如,视网膜裂孔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出现破损,进而引发飞蚊症;葡萄膜炎会引起眼内炎症反应,导致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积血则是由于视网膜血管破裂等原因,血液进入玻璃体腔,从而出现飞蚊症症状。
病史因素影响:有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或者有其他眼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的人群,发生病理性飞蚊症的风险增加。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进而可能引发玻璃体积血等情况,导致病理性飞蚊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用眼过度、眼部受到外伤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病理性飞蚊症。例如,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子设备,用眼疲劳,可能加重眼部的负担,促使原本潜在的眼部问题恶化,引发病理性飞蚊症。
三、飞蚊症的诊断方法
(一)眼科常规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眼前节的情况,包括角膜、晶状体等,同时也能初步查看玻璃体的大致状况,能够发现一些明显的玻璃体混浊等情况。例如,可以看到玻璃体中是否有异常的混浊物存在。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检查和间接眼底镜检查等。眼底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结构,对于发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飞蚊症相关的眼底病变非常重要。比如能够发现视网膜上是否有裂孔形成,或者视网膜是否有脱离的迹象。
(二)影像学检查
眼部B超检查:对于玻璃体混浊较为严重或者眼底情况难以直接观察清楚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了解玻璃体腔内的情况,能够发现是否有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情况。例如,通过B超可以看到玻璃体腔内是否有异常的回声,从而辅助诊断病理性飞蚊症的病因。
四、飞蚊症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一)生理性飞蚊症的处理
一般观察:如果是生理性飞蚊症,且对视力影响不大,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观察即可。患者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例如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每隔一段时间休息眼睛,向远处眺望等。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老年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飞蚊症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飞蚊症突然增多或者伴有闪光感、视力下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近视人群,要控制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合理用眼,避免剧烈运动,因为高度近视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飞蚊症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等的先兆表现。
(二)病理性飞蚊症的处理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如果是视网膜裂孔,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来封闭裂孔;如果是葡萄膜炎,需要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玻璃体积血,可能需要根据积血的情况考虑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眼部并发症的发展。在治疗病理性飞蚊症相关原发病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脑血管等其他系统的功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对于儿童患者,如果出现飞蚊症相关情况,由于儿童眼部处于发育阶段,必须及时、谨慎地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等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