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引起,经粪-口传播,有急性普通型、中毒型、慢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可查见志贺菌等,治疗用敏感抗生素等;疟疾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有典型发作、脑型疟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查见疟原虫,治疗用抗疟药物等,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一、细菌性痢疾与疟疾的概念区分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会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在黏膜固有层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溃疡,从而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临床表现,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可引起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发病,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通过按蚊叮咬进入人体,随血液循环侵入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增殖,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大量裂殖子等物质,引起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还可伴有贫血、脾大等表现。疟疾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雌性按蚊,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以儿童和非流行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
二、两者的病因差异
细菌性痢疾病因:病原体是志贺菌,志贺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等不同菌群,不同菌群的致病性和引起的临床特点可能有一定差异,其发病主要与志贺菌的侵袭力和产生的内毒素、外毒素有关,内毒素可引起发热、毒血症等全身症状,外毒素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等额外损害。
疟疾病因: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等种类,不同种类的疟原虫感染后发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可能不同,例如恶性疟原虫感染相对更易引起严重的脑型疟等重症情况,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周期是导致疟疾周期性发作的重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差异
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
急性普通型痢疾: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可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腹痛、腹泻,开始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十余次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感,即肛门坠胀感,总想排便但又排不尽。
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可迅速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等表现,而肠道症状可能较轻,甚至早期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需通过直肠拭子或粪便检查发现志贺菌。
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或少量脓血,患者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与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患者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疟疾临床表现
典型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多为间日发作,三日疟为隔两日发作,恶性疟发热无规律。发作时先有寒战,持续约10分钟-1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以上,持续2-6小时,然后大量出汗,体温骤降,持续1-2小时,随后进入间歇期,间歇期一般无症状。
脑型疟:多见于恶性疟患者,是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儿童感染恶性疟后发生脑型疟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其他表现: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脾大等,长期慢性疟疾感染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使儿童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四、实验室检查差异
细菌性痢疾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期可能有贫血表现。
粪便检查:外观为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疟疾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作多次后常有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疟原虫检查:厚血膜涂片镜检是常用的确诊方法,可发现疟原虫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等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更敏感地检测疟原虫DN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不同疟原虫种类。
五、治疗差异
细菌性痢疾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志贺菌的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但儿童慎用,因其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头孢菌素类等,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中毒型痢疾需积极抗休克、防治脑水肿等抢救治疗。
疟疾治疗: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抗疟药物,如氯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对于脑型疟等重症疟疾需要尽早给予有效的抗疟药物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儿童患者在选择抗疟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
总之,细菌性痢疾和疟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不能将它们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