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局限性生长形成,与多次妊娠等有关,症状有月经异常、痛经、子宫增大,影像学超声见肌层低回声区等,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子宫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与性激素等有关,症状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超声见低回声团块等,治疗分药物和手术,育龄期及绝经期女性情况各有不同。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腺肌瘤
是子宫腺肌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且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其病灶与周围子宫肌层界限不清,多发生于经产妇,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有关,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也参与其发生发展。
子宫肌瘤
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的良性肿瘤,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肌瘤可单发或多发,可生长在子宫的不同部位。
二、症状表现
腺肌瘤
月经异常:多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组织影响子宫收缩,导致经期子宫出血量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80%的腺肌瘤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长期月经量增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痛经:痛经往往比较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疼痛程度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月经前1周左右开始出现,经期加重,月经结束后逐渐缓解。
子宫增大:由于病灶在子宫肌层内生长,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但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大小,质硬。
子宫肌瘤
月经改变:常见的是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缩短等,黏膜下肌瘤尤其容易引起月经异常,因为肌瘤向宫腔内生长,占据宫腔空间,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内膜面积增大等。肌壁间肌瘤如果较大也可引起月经改变。例如,黏膜下肌瘤患者中约90%有月经异常表现。
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摸到包块,尤其是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摸到。
压迫症状:如果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排便困难等。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
三、影像学表现
腺肌瘤
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内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区,边界不清,病灶与周围肌层无明显界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病灶内部及周边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上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边界不清的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强化明显,晚期信号低于周围正常肌层。
子宫肌瘤
超声检查:子宫内可见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周围有假包膜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肌瘤周边有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相对较少。
MRI:T2加权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肌瘤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子宫肌层相似。
四、治疗差异
腺肌瘤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的患者,可使用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病灶缩小,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可能复发。例如,使用GnRH-a治疗3-6个月后,患者痛经、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可改善,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但由于病灶与正常肌层界限不清,术后复发率较高;也可考虑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
子宫肌瘤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可抑制肌瘤生长使其缩小,但停药后又可恢复至原来大小;还有米非司酮等,可拮抗孕激素,使肌瘤缩小,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肌瘤切除;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肌瘤多发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
五、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
腺肌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腺肌瘤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首选,通过药物使病灶缩小后尝试妊娠,但妊娠后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病灶进一步生长,增加子宫破裂等风险。
子宫肌瘤: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子宫肌瘤患者,根据肌瘤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肌瘤切除术,术后需避孕一段时间再考虑妊娠,因为子宫有手术瘢痕,妊娠后有子宫破裂的风险。
绝经期女性
腺肌瘤:绝经期女性腺肌瘤患者,如果症状较轻,可定期观察,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病灶可能逐渐萎缩,症状也会缓解。
子宫肌瘤: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肌瘤变化;如果肌瘤有增大趋势或出现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