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婴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以黄疸等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病因有感染、遗传代谢及其他因素,通过病史采集等诊断,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支持,预后与多因素有关,特殊人群婴儿护理需注意皮肤、营养、病情观察及隔离防护等。
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等。以巨细胞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可通过宫内感染、产时感染或产后感染等途径侵入婴儿体内,影响肝脏功能。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引发婴儿肝炎综合征,如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导致婴儿肝脏出现炎症反应。
2.遗传代谢因素
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可累及肝脏,如半乳糖血症,是由于患儿体内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使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蓄积在体内损害肝脏等器官;果糖不耐受症也是由于相关酶缺乏,导致果糖代谢异常,影响肝脏功能。
3.其他因素
胆汁排泄障碍:如胆道闭锁,这是婴儿期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重要原因,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胆道闭锁,肝内外胆道的梗阻使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婴儿肝炎综合征相关表现。
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患儿以黄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黄疸程度可轻可重,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3周仍不消退或退而复现。
2.肝脏肿大:肝脏可不同程度增大,质地一般偏硬,通过腹部触诊可发现肝脏增大。
3.脾肿大:部分患儿可出现脾肿大,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明显。
4.肝功能异常: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为主,同时血清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也会出现异常,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等。
5.其他表现:患儿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呕吐、体重不增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全身表现。
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婴儿的胎龄、分娩情况、出生后喂养情况、感染接触史等。例如,了解母亲在孕期是否有病毒感染史,婴儿出生后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接触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皮肤、巩膜黄染情况,肝脏、脾脏大小及质地等。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检测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肝脏功能损害程度。
病原学检查:如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乙肝病毒标志物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关病原体感染。
遗传代谢病筛查:对于怀疑遗传代谢因素引起的患儿,进行相关代谢物检测,如半乳糖、果糖等代谢相关指标检测,以及基因检测等,以排查遗传代谢性疾病。
4.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观察肝脏、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胆道闭锁等胆道系统异常情况,以及了解肝脏实质情况。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可进一步通过CT或MRI检查更清晰地了解肝脏、胆道等组织结构,辅助诊断。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如果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婴儿期用药需非常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对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需立即停止摄入含半乳糖的食物,如母乳或配方奶需替换为不含半乳糖的特殊配方奶,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2.对症支持治疗
保肝治疗:使用一些保肝药物改善肝脏功能,但药物选择需根据婴儿具体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
营养支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黄疸严重、食欲差的患儿,可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维持婴儿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退黄治疗:可采用光照疗法等退黄措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对婴儿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损害风险。
预后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且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部分患儿预后较好,肝脏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如果是胆道闭锁等严重疾病引起,预后相对较差,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但手术效果也因个体差异而异。对于遗传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经过早期诊断和合理干预,部分患儿可改善预后,但也有一些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肝脏功能损害等问题。
特殊人群(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1.皮肤护理:由于患儿存在黄疸,皮肤黄染,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勤换尿布,衣物选择柔软舒适的材质,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营养护理:根据婴儿的喂养情况,对于能进食的婴儿,要保证母乳喂养或合理喂养特殊配方奶(如半乳糖血症患儿),保证营养均衡。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差的婴儿,严格按照静脉营养的要求进行护理,注意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婴儿的黄疸变化情况,包括皮肤黄染的范围、程度变化,以及精神状态、体温、食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4.隔离与防护: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如巨细胞病毒感染,要注意做好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要严格洗手,婴儿的用品要单独处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