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可从症状表现区分,其典型特点是融合好时正位、融合弱时外斜且疲劳等时易发作,与共同性外斜视等其他斜视在症状表现、发病年龄有别,检查可通过视力检查(视力多正常但合并屈光不正可影响,与其他斜视致视力下降情况不同)、眼位检查(交替遮盖试验有特定表现、三棱镜检查度数有间歇性变化特点)、双眼视功能检查(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异常、融合功能受损,与其他斜视双眼视功能改变有差异)来区分。
一、从症状表现区分
(一)间歇性外斜视的典型症状特点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不同情况下斜视表现有所不同。在融合功能良好时,可保持双眼正位;当融合功能减弱时,就会出现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在疲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看远的时候更容易发生外斜。例如,儿童可能在长时间用眼后,如看动画片一段时间后,出现一只眼睛向外偏斜的情况,而在休息或者集中精力看近物时可能又恢复正位。对于成年人,可能在工作中长时间用眼后,出现间歇性的眼位外斜现象。
(二)与其他类似斜视的症状区别
1.共同性外斜视:共同性外斜视也是外斜视的一种类型,但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斜视度数不稳定,有间歇性发作的特点。而恒定性外斜视则是一直保持眼位向外偏斜,没有间歇性缓解的情况。例如,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无论何时双眼位置都是向外偏斜的,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部分时间可以保持双眼正位。
2.内斜视:内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症状相反,内斜视是眼位向内偏斜。可以通过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来初步区分,内斜视是眼位向内,间歇性外斜视是眼位向外偏斜。比如,内斜视患者会出现一只眼睛向鼻侧偏斜的情况,而间歇性外斜视是向颞侧偏斜。
二、从发病年龄区分
(一)间歇性外斜视的常见发病年龄
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多在幼儿期至学龄前期发病。一般来说,发病年龄多在2-6岁左右。对于男童和女童来说,发病年龄差异不大,但可能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下有所体现,比如经常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的儿童,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
(二)不同年龄阶段与其他斜视的发病差异
1.婴幼儿期:婴幼儿期如果出现眼位异常,需要仔细鉴别是哪种类型的斜视。先天性内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而间歇性外斜视一般不在这个早期年龄段高发。如果婴幼儿出现眼位向外偏斜,且是间歇性的,相对来说更符合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特点,但仍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详细检查来确诊。
2.青少年及成年期:青少年及成年期也可能出现外斜视,但相对儿童期来说,间歇性外斜视在这个阶段的发病比例相对较低。如果成年人出现间歇性的眼位外斜,需要考虑是否有眼部疲劳、全身疾病等因素影响,而儿童期的间歇性外斜视更多与眼部的融合功能发育等因素相关。
三、从检查方法区分
(一)视力检查
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视力特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视力一般多为正常,但如果同时合并有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可能会影响视力。例如,合并中度近视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其远视力可能会下降。在检查视力时,可以发现患者的视力可能因屈光不正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2.与其他斜视的视力区别:有些斜视可能会导致弱视,从而出现视力下降。比如,恒定性内斜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弱视,导致视力低于正常。而间歇性外斜视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视力受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合并有其他影响视力的因素,也可能出现视力异常,需要与其他斜视导致的视力改变相鉴别。
(二)眼位检查
1.交替遮盖试验:对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交替遮盖试验时,可发现当遮盖一眼时,另一眼出现外斜,去掉遮盖后,外斜眼可恢复正位。例如,用遮盖板交替遮盖患者的双眼,观察眼位变化,如果出现遮盖一眼后另一眼外斜,去掉遮盖后又恢复正位的情况,提示有间歇性外斜的可能。
2.三棱镜检查:通过三棱镜检查可以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度数在不同情况下有所变化,一般在融合功能破坏时出现的外斜度数相对固定。与其他斜视相比,如共同性内斜视,其斜视度数相对稳定,而间歇性外斜视度数有间歇性变化的特点。在检查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度数的三棱镜来测量眼位偏斜的程度,从而准确区分间歇性外斜视与其他类型的斜视。
(三)双眼视功能检查
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情况: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融合功能可能受损。例如,进行立体视功能检查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立体视锐度可能降低,甚至没有立体视功能。
2.与其他斜视的双眼视功能区别:有些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破坏程度不同。比如,先天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破坏可能更为严重,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相对来说在早期双眼视功能还有部分保留,随着病情发展,双眼视功能逐渐受损,但与其他类型斜视导致的双眼视功能改变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双眼视功能检查可以进一步区分间歇性外斜视与其他斜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