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SARS-CoV-2引起,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密切接触,人群普遍易感,轻症有发热、干咳等,重症有呼吸困难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等异常,影像学有胸部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等诊断,治疗分一般、抗病毒等,预防可接种疫苗、个人防护、健康监测。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从而侵入细胞并进行复制,引发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2.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含有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呼出后,被他人吸入而感染,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飞沫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而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可能会逐渐下降,且不同变异株可能导致再次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轻症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部分儿童感染后可能以发热伴皮疹、呕吐、腹泻等为主要表现,也有部分儿童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严重表现,且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
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多数轻症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有血小板降低。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部分患者CRP和血沉升高。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鼻咽拭子、痰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可为阳性;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出现,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2.影像学表现
胸部CT: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五、诊断标准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有流行病学史中的发病前7天内有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属于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同时符合临床表现中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且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确诊;或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也可协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等对症处理,但需注意儿童退热的特殊要求,优先选择合适的儿童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退热方式或药物。
2.抗病毒治疗:目前一些抗病毒药物在特定人群中有一定的应用,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型、危重型患者治疗:强调早期干预,主要是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如及时给予氧疗,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等;积极防治休克,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七、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感染和降低重症风险的有效措施,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应积极接种,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更应尽早接种。
2.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等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及以上防护口罩等。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注意室内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核酸检测等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