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可能出现持续抑郁情绪(各年龄段产妇可发生,年轻产妇等易陷且有抑郁病史者风险高)、焦虑不安(高龄产妇等易生且生活压力大等会加重及有焦虑倾向病史者可能增加)、注意力难以集中(年龄小产妇等易受影响且睡眠不足等会致及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者风险可能增)、自我评价降低(年龄大产妇等易现且未得足够肯定鼓励等会加重及有自我认知偏差病史者可能增大)、睡眠障碍(老年产妇等易有且精神压力大等会致及有睡眠障碍病史者情况可能更重)、食欲变化(年轻产妇等易明显且饮食习惯改变等会影响及有饮食失调病史者可能性更高)、社交退缩(仅女性会出现且缺乏社交互动机会等会致及有社交障碍病史者可能性增大)、疲劳感明显(年龄大产妇等更明显且照顾宝宝频繁夜间喂奶等致休息不足会加重及有慢性疾病病史者可能更重)、躯体疼痛不适(不同年龄段产妇都可能出现且体质弱产妇更易发生及产后姿势不当等会引起且有疼痛病史者可能性增加)。
持续抑郁情绪:产后抑郁症患者会出现长期且持续的情绪低落,这种情绪可能从产后不久就开始出现,甚至会持续数周、数月。例如,患者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悲伤、难过,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即使是以往很感兴趣的活动也难以激发其积极性。这种情绪低落与正常的产后情绪波动不同,正常的产后情绪波动通常是短暂的,而产后抑郁症的抑郁情绪更为严重且持久。从年龄角度看,各个年龄段的产妇都可能发生,但一般来说,年轻产妇由于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可能更容易陷入持续的抑郁情绪中;从性别角度,仅女性会发生;生活方式上,如果产妇在产后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生活节奏改变较大等,也会加重这种持续抑郁情绪的出现;有过抑郁病史的产妇再次妊娠产后发生持续抑郁情绪的风险更高。
焦虑不安: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比如担心宝宝的健康状况,总是过度担忧一些细微的情况,像宝宝是否会生病、是否能健康成长等。同时,可能会出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等表现。在年龄方面,高龄产妇可能因为对自身和宝宝健康的担忧更甚而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生活方式上,产后生活压力大、对未来育儿生活感到迷茫等会加重焦虑;有焦虑倾向病史的产妇产后焦虑不安的可能性增加。
认知方面
注意力难以集中:产妇在产后难以集中注意力,比如在照顾宝宝时,很难专注于一项任务,经常会出现忘事的情况,像忘记给宝宝喂奶的时间、忘记把宝宝的物品放在哪里等。从年龄来看,年龄较小的产妇可能因为自身心智相对不够成熟,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更易受到影响;生活方式上,产后睡眠不足等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产妇产后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风险可能增加。
自我评价降低:患者会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宝宝,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度怀疑。例如,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育儿技巧、哺乳等方面都做不好,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感。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因为担心自己跟不上育儿的新观念等而更容易出现自我评价降低;生活方式上,产后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和鼓励等会加重自我评价降低;有过自我认知偏差病史的产妇产后自我评价降低的可能性增大。
行为方面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即使宝宝入睡后,产妇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睡眠。从年龄角度,老年产妇可能本身睡眠质量就相对较差,产后更易出现睡眠障碍;生活方式上,产后精神压力大、照顾宝宝的劳累等会导致睡眠障碍;有睡眠障碍病史的产妇产后睡眠障碍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食欲变化:有的产妇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对食物没有兴趣,吃不下饭;而有的产妇可能会出现食欲大增的现象,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但这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情绪问题。在年龄方面,年轻产妇可能因为情绪波动较大等原因导致食欲变化更明显;生活方式上,产后饮食习惯改变等会影响食欲;有饮食失调病史的产妇产后食欲变化的可能性更高。
社交退缩:产妇会逐渐远离社交活动,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喜欢独自待着。比如原本喜欢和朋友聚会聊天的产妇,产后变得很少出门,也不愿意接听朋友的电话。从性别角度,仅女性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方式上,产后缺乏社交互动机会等会导致社交退缩;有社交障碍病史的产妇产后社交退缩的可能性增大。
躯体方面
疲劳感明显: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然会感到极度疲劳,身体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都觉得很费劲,比如抱宝宝一会儿就会感觉手臂酸痛无力等。年龄较大的产妇可能因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产后疲劳感更明显;生活方式上,产后照顾宝宝的频繁夜间喂奶等导致休息不足,从而加重疲劳感;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产妇产后疲劳感可能更严重。
躯体疼痛不适:可能会出现全身多处疼痛,如头痛、背痛、胃痛等,但经过检查却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产妇都可能出现躯体疼痛不适,但一般来说,体质较弱的产妇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上,产后姿势不当、过度劳累等会引起躯体疼痛不适;有疼痛病史的产妇产后躯体疼痛不适的可能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