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包括甲、乙、丙分别由相应杆菌引起,二者传染源均为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均为粪-口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伤寒潜伏期10-14天,副伤寒甲、乙8-10天,丙2-15天,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等,副伤寒甲、乙病情较轻,丙有多种类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有差异,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均有抗菌和对症治疗,预防均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殊人群感染需特殊对待。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副伤寒甲、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A群,副伤寒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副伤寒丙尚可在带菌动物中存在。
传播途径
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副伤寒:传播途径与伤寒相似,也经粪-口途径传播,食物污染是常见传播方式,副伤寒丙还可通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伤寒: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少见。
副伤寒:人群普遍易感,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后免疫力不巩固,可再次感染。
临床特征方面
潜伏期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短者3天,长者可达28天。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潜伏期一般为8-10天,副伤寒丙潜伏期较短,一般为2-15天。
临床表现
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呈稽留热型多见;相对缓脉是指体温升高1℃,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分;病程中约6-12天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以内;病程1周后可触及肝脾肿大。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一般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临床类型较多,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皮肤可见散在或近分批出现的小脓疱疹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伤寒: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副伤寒:白细胞计数变化与伤寒相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细菌学检查
伤寒: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约70%;尿培养阳性率较低。
副伤寒:血培养、骨髓培养及粪便培养等检出相应的副伤寒杆菌可确诊,其细菌学检查特点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患者血培养在病程中可阳性。
血清学检查
伤寒: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病程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70%以上,且效价逐渐升高。但需注意,少数患者肥达反应始终阴性,此外,一些其他发热性疾病可出现假阳性。
副伤寒:副伤寒甲、乙的肥达反应可出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升高,副伤寒丙的肥达反应诊断价值相对较低。
治疗方面
抗菌治疗
伤寒: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副伤寒:治疗药物与伤寒类似,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可用于副伤寒的治疗,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可能需要结合外科治疗(如脓肿引流等)。
对症治疗
两者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退热方式等);对于腹泻患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预防方面
管理传染源
伤寒: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
副伤寒:同样需要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加强对带菌者的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两者均需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和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保护易感人群
伤寒: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进行预防,目前有伤寒Vi多糖疫苗等。
副伤寒:目前有副伤寒甲、乙联合疫苗等可用于预防副伤寒甲、乙,副伤寒丙疫苗研制相对滞后,但也在不断研究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老年人感染时,机体免疫力较低,病情可能较重,需注意加强支持治疗等;孕妇感染时,用药需格外谨慎,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