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因素有感染性诱因(病毒性、细菌性胃肠炎及其他系统感染累及)、外科急腹症因素(急性阑尾炎、肠套叠)、非感染性诱因(饮食不当、腹部着凉),病情观察要点为关注呕吐情况、腹痛表现、发热监测、精神状态,初步处理措施有体位管理、暂停进食、物理降温,特殊人群婴幼儿需重点关注保暖、安全护理、密切观察大小便及谨慎用药。
一、常见引发因素及机制
(一)感染性诱因
1.病毒性胃肠炎:如轮状病毒感染,病毒侵袭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一方面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出现呕吐,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引发腹痛,同时病毒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发热。诺如病毒感染也是常见原因,其传播性强,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同样会破坏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呕吐、腹痛、发热症状,且呕吐常较为剧烈。
2.细菌性感染:大肠杆菌感染多与不洁饮食相关,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细菌毒素入血可导致发热。沙门氏菌感染时,除了胃肠道症状外,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发热可能较为持续,腹痛部位因感染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呕吐也较常见。
3.其他系统感染累及:上呼吸道感染时,某些病毒感染后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胃肠道,如柯萨奇病毒感染呼吸道后,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发热;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胃肠道症状,出现上述表现。
(二)外科急腹症因素
1.急性阑尾炎:阑尾管腔梗阻后,细菌感染引发炎症,炎症刺激腹膜,早期表现为脐周牵涉痛,随着病情进展炎症扩散至阑尾周围组织,腹痛固定于右下腹,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同时炎症刺激胃肠道出现呕吐症状。
2.肠套叠:多因肠管蠕动异常等原因导致肠套叠,套叠部位的肠管梗阻,近端肠管内容物无法通过,引起呕吐,肠道缺血缺氧引发腹痛,宝宝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套叠部位血液循环障碍等可引起发热,且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随着病情发展呕吐物性状可能改变。
(三)非感染性诱因
1.饮食不当:婴幼儿若一次性进食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过量食用奶油蛋糕等,超出胃肠消化酶的消化能力,导致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失调出现腹痛、呕吐,食物在肠道内异常发酵可能引起轻微炎症反应出现低热。较大儿童若食用变质食物,其中的有害物质刺激胃肠道,也会引发呕吐、腹痛、发热。
2.腹部着凉:宝宝夜间踢被子等导致腹部受凉,寒冷刺激使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引起腹痛,同时胃肠道应激性增加出现呕吐,机体为抵御寒冷刺激可能出现轻度发热,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
二、临床观察与初步处理
(一)病情观察要点
1.呕吐情况:需观察呕吐发生的频率,是偶尔1-2次还是频繁呕吐,每小时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如是否为胃内容物、有无胆汁(黄绿色呕吐物)、是否带血(红色或咖啡色呕吐物)。若频繁呕吐且呕吐物含胆汁,提示可能有肠道梗阻等情况;呕吐物带血则需高度重视,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问题。
2.腹痛表现:留意腹痛的部位,是全腹疼痛还是局部疼痛(如右下腹、脐周等);腹痛的性质,是绞痛、钝痛还是胀痛等;宝宝对腹痛的反应,如是否哭闹不安、是否用手捂住腹部等。不同部位和性质的腹痛提示不同的疾病可能,如右下腹固定性疼痛多考虑阑尾炎,阵发性剧烈腹痛伴哭闹可能是肠套叠。
3.发热监测:定期测量体温,记录体温变化曲线,观察发热是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还是高热(≥39℃)。持续高热不退可能提示感染较为严重或存在其他复杂情况。
4.精神状态:关注宝宝的精神状况,如是否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精神差往往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二)初步处理措施
1.体位管理:让宝宝采取侧卧位,对于不会翻身的婴儿,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及时清理口腔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暂停进食:在呕吐发作较频繁时,可暂停进食1-2小时,但不要禁止饮水,少量多次给予温开水,防止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稀米汤、稀释的苹果水等。
3.物理降温:若为低热(体温<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
三、特殊人群(婴幼儿)的重点关注
婴幼儿由于自身生理特点,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且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一是保暖,除了腹部保暖外,要注意四肢及全身保暖,因为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受凉后病情可能加重;二是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避免因护理操作不当导致二次伤害;三是密切观察大小便情况,如大便的次数、性状,有无血便等,因为大小便情况对判断肠道疾病等有重要意义。例如,发现婴幼儿大便呈果酱样,高度提示肠套叠可能,需立即就医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同时,婴幼儿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优先选择非药物的对症支持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