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包括术前准备(眼部检查、术前用药、手术设计)、手术过程(麻醉、制作结膜切口、暴露眼外肌、调整眼外肌、缝合切口),术后需眼部护理(眼药水使用、眼部包扎)、注意术后恢复及事项(视力恢复、眼部不适、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诊),儿童患者手术时机重要且术后需视功能康复,成人患者手术目的为改善外观和恢复视功能且要注意术后适应及相关因素评估。
1.术前准备
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验光、眼外肌功能检查、眼球运动检查等,以明确斜视的类型、度数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检查,要提前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耐受全麻。成人患者则要详细了解其眼部病史、全身健康状况等,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手术的基础疾病。
术前用药:一般会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通常在术前1-3天开始点眼,每天3-4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物过量等问题。
手术设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斜视情况设计手术方案,确定需要调整的眼外肌及手术量。这需要精确的测量和评估,以确保手术效果。
2.手术过程
麻醉:根据患者年龄和配合情况选择麻醉方式。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成人可选择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时会在眼球周围注射麻醉药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眼部不会有明显疼痛。全身麻醉则要严格按照全麻的流程进行术前准备,确保儿童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安全,如术前禁食禁水等。
制作结膜切口:在眼部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生效后,医生会在眼球表面的结膜上做一个小切口,通常位于靠近角膜的部位。这个切口要精准,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暴露眼外肌:通过结膜切口分离并暴露需要手术的眼外肌。对于不同类型的斜视,暴露的眼外肌不同,如共同性斜视可能主要涉及直肌的调整。
调整眼外肌:根据术前设计的手术方案,对眼外肌进行缩短、徙前、徙后等操作。例如,对于内斜视,可能需要将内直肌适当后徙;对于外斜视,可能需要将外直肌缩短等。操作过程中要非常精细,使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准确地对肌肉进行处理。
缝合切口:完成眼外肌的调整后,用缝线将结膜切口缝合,一般不需要拆线,缝线会自行吸收。
斜视手术的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1.术后眼部护理
眼药水使用: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抗生素眼药水一般使用1-2周,每天4-6次;糖皮质激素眼药水使用时间根据病情而定,可能需要持续数周,使用时要注意观察眼部反应,如是否有眼压升高等情况。儿童患者使用眼药水时要注意避免药水瓶口接触眼部,防止污染,且要按照医嘱准确用药。
眼部包扎:术后可能会对眼部进行短暂包扎,要注意保持眼部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患儿(尤其是儿童患者)用手揉眼,防止眼部感染和手术切口裂开。
2.术后恢复及注意事项
视力恢复:术后视力会逐渐恢复,但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儿童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与斜视的类型、手术时机等有关,一般来说,早期手术对儿童视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但术后仍需要进行视力训练等辅助恢复。成人患者术后也要注意视力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眼部不适:术后可能会出现眼部轻度疼痛、肿胀、异物感等不适,一般会在1-2周内逐渐缓解。要向患者解释这些是正常的术后反应,如儿童患者出现哭闹等情况,要安抚患儿情绪,必要时可适当给予止痛等对症处理,但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1-2周内要避免剧烈运动、低头弯腰等动作,防止眼部受到碰撞,影响手术效果。儿童患者的家长要特别注意看护,避免患儿进行跑跳等剧烈活动。
定期复诊:术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都要复诊,医生会检查眼部恢复情况,如眼位是否正、视力是否有变化、切口愈合情况等。根据复诊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继续用药等。
不同人群斜视手术的特点
1.儿童患者
手术时机:对于儿童斜视,早期手术很重要。一般来说,6个月-2岁是手术的适宜时机,但要根据斜视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确定。如果是先天性内斜视,可能需要更早手术,以避免影响患儿的双眼视觉发育。儿童患者全身情况相对复杂,术前要严格评估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确保手术安全。
术后康复:儿童患者术后的视功能康复非常关键。除了常规的眼部护理和复诊外,还需要进行视觉训练,如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以促进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帮助患儿进行训练,且要注意训练的趣味性,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2.成人患者
手术目的:成人斜视手术主要目的是改善外观和恢复一定的双眼视功能。成人患者的眼部结构相对稳定,但可能存在其他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如合并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术前要充分评估这些因素,如合并糖尿病的成人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再进行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适应:成人患者术后对外观的改善较为关注,术后要向患者具体分析恢复过程,让患者有合理的预期。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因斜视影响外观而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要给予心理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