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等是病因,依据DSM-5诊断,治疗与干预包括康复训练(如ABA、TEACCH、RDI)和药物对症处理,不同年龄阶段有相应应对及注意事项,早期发现干预重要,家庭、学校、社会需给予支持帮助。
核心症状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就可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呼唤缺少应答,缺乏目光对视,和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少,比如不主动寻求父母的拥抱、亲昵等。随着年龄增长,仍然不能与同龄人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不能参与集体活动,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等。例如,在幼儿园里,其他孩子会一起玩游戏互动,而自闭症儿童往往独自待在一旁,不参与其中。
语言发育障碍: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能在1-2岁时还不会说话,或者在已经会说话后出现语言倒退现象。即使有语言能力,也往往表现为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异常,如语言刻板重复,模仿他人的语言,说一些与当时情境无关的话等。比如,反复机械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正常的交流对话。
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患儿通常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兴趣范围非常狭窄,比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反复排列积木等。行为方式刻板,会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还可能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难以接受环境的改变,比如桌子上物品的摆放位置稍有变动就会哭闹不安。
病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儿童自闭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自闭症患者,那么后代患自闭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例如,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患有自闭症,另一个患自闭症的概率可高达60%-90%,而异卵双胞胎的同病率则低很多。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例如,患儿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如额叶、颞叶等存在发育异常,神经递质系统也可能出现紊乱,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这些都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自闭症症状的出现。
环境因素:在孕期,母亲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会增加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比如孕期感染、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遭受精神压力等。此外,出生后的早期环境刺激不足等也可能对自闭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来诊断儿童自闭症。需要综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判断。一般来说,若儿童在3岁前出现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等核心症状,且排除其他发育障碍性疾病等情况,就可以考虑自闭症的诊断。
治疗与干预
康复训练: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通过对患儿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正性强化等方法来塑造患儿的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例如,当患儿出现符合期望的社交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强化这种行为。
结构化教育(TEACCH):根据患儿的个体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训练方案,通过结构化的环境和教学材料,帮助患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比如,为患儿安排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使用有明确分类和标识的学习材料等。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注重培养患儿的社交动机和社交技巧,通过游戏和日常活动来促进患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交认知和社交能力。例如,设计一些需要患儿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游戏活动,引导患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自闭症患儿的一些伴随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针对患儿的多动、冲动、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使用相应的药物,但药物治疗并不是自闭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且药物使用需要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
不同年龄阶段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社交互动、语言发育等情况,若发现儿童对他人呼唤无应答、目光对视少等异常表现,应尽早带儿童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干预。此阶段家长要给予儿童充足的关爱和适当的刺激,通过与儿童进行眼神交流、亲子游戏等方式促进其社交和语言发育。
学龄前期:继续加强康复训练,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同时,要为儿童创造融入社会的机会,比如让儿童参加一些适合其年龄的集体活动,帮助儿童逐步提高社交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儿童的发展节奏,避免给儿童过大的压力。
学龄期:除了持续的康复训练外,要关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情况,与学校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为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支持计划,帮助儿童在学校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社交。要考虑儿童的心理感受,避免因为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困难而让儿童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干预的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康复和发展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