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活性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外形成的妇科疾病,有疼痛、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可通过影像学、血清CA125、腹腔镜检查诊断,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影响,治疗有期待、药物、手术等原则,育龄期、接近绝经及合并其他疾病的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
二、可能出现的症状
1.疼痛
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
慢性盆腔痛:约30%患者有慢性盆腔疼痛,常表现为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性交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且以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
2.月经异常
经量增多: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可能与内膜异位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等有关。
月经周期紊乱:少数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等情况。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原因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盆腔粘连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囊性包块,壁厚,囊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经阴道超声检查对盆腔内异症的诊断价值较高。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症的诊断和评估有较高价值,尤其是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等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2.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一般在100U/mL以下,但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CA125水平多低于200U/mL。不过,CA125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限,不能单独用于诊断,多用于监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情活动情况及治疗效果。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的情况,看到异位内膜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四、风险因素
1.年龄: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25-45岁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有一定变化,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2.生活方式
月经情况:初潮年龄早、经期长、经量多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因为月经血中含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更容易通过输卵管种植到盆腔等部位。
生育情况:未生育或晚生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妊娠可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降低,而未生育女性没有这种保护作用。
3.遗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那么个体发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五、治疗原则
1.期待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一般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随访过程中,如果症状加重或有生育需求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痛经等疼痛症状,如布洛芬等,但只能起到对症缓解疼痛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常用的有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一般需要连续服用几个月。
孕激素: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和萎缩,从而减轻症状。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从而使异位内膜萎缩。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6个月。
3.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尽量切除病灶,保留子宫、卵巢等正常组织。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病情较重的年轻患者,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但保留部分卵巢组织。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病情严重的老年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异位内膜病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如果有生育计划,在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后,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尽可能提高受孕的机会。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排卵等情况,把握好受孕时机。
2.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如果症状较轻,可考虑采用期待治疗,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较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或者考虑手术治疗,但要注意手术对卵巢功能等的影响。
3.合并其他疾病的女性:如果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避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对其他疾病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使用GnRH-a可能会引起骨密度降低等问题,对于合并骨质疏松风险较高的女性需要谨慎使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