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原因多样,局部原因有阴道炎症(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外阴局部皮肤病变(硬化性苔藓、慢性单纯性苔藓)、不良卫生习惯、化学品刺激;全身性原因有糖尿病、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过敏反应、维生素缺乏。需就医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应对措施包括一般处理和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1.局部原因
阴道炎症:
霉菌性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刺激外阴引起瘙痒,常伴有阴道灼热感、性交痛等。有研究显示,在女性外阴瘙痒患者中,约30%-40%与霉菌性阴道炎相关。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外阴局部皮肤病变:
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基因缺陷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变白、变薄、弹性差,伴有严重瘙痒,晚期可出现性交困难等。
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长期搔抓、摩擦等刺激引起,外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夜间加重。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刺激,长期使用不透气的卫生用品等,均可引起外阴瘙痒。尤其是经期女性,经血的刺激加上卫生巾不透气,更容易出现瘙痒。
化学品刺激:使用刺激性的香皂、沐浴露、卫生巾、化纤内裤等,对外阴皮肤造成刺激,引发瘙痒。比如一些女性对卫生巾中的某些成分过敏,使用后很快出现外阴瘙痒。
2.全身性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高,适合念珠菌繁殖生长,易并发霉菌性阴道炎,从而出现外阴瘙痒,同时可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据统计,约1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
黄疸:肝胆疾病引起黄疸时,血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也可累及外阴。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见于妊娠中晚期,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也可出现外阴瘙痒,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对胎儿也有一定影响,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等。
过敏反应:对某些食物、药物、花粉、尘螨等过敏,可引起全身性或外阴局部瘙痒,常伴有皮疹、风团等表现。比如女性食用海鲜后出现过敏,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伴有全身皮疹。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皮肤干燥、瘙痒,包括外阴瘙痒。
二、就医检查
1.妇科检查
医生会观察外阴皮肤黏膜的情况,有无充血、红肿、溃疡、赘生物、色素改变等。
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白带常规、滴虫、霉菌等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阴道炎症及炎症的类型。
必要时会进行外阴病变组织活检,以明确外阴局部皮肤病变的性质,如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等。
2.全身检查
对于怀疑有全身性疾病引起外阴瘙痒的患者,医生会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如检查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以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等全身性疾病。
三、应对措施
1.一般处理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
不用刺激性的香皂、沐浴露清洗外阴,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
避免搔抓外阴,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2.针对病因治疗
阴道炎症治疗:
霉菌性阴道炎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局部用药,或口服氟康唑等。
滴虫性阴道炎可选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可口服或局部用药。
细菌性阴道病主要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外阴局部皮肤病变治疗:
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等,也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
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曲安奈德软膏等,同时避免搔抓等刺激。
全身性疾病治疗:
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同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出现外阴瘙痒时,由于处于特殊时期,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例如,霉菌性阴道炎孕妇可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宽松舒适的内裤。
2.儿童:儿童外阴瘙痒相对较少见,多与卫生不良、蛲虫感染等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外阴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若怀疑蛲虫感染,可在夜间观察肛周有无蛲虫爬出,并及时就医进行相应处理。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萎缩、干燥,容易出现外阴瘙痒。要注意保持外阴皮肤的湿润,可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剂。同时,要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瘙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