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瘤是常见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长缓慢,多数无症状,大血管瘤可致右上腹隐痛等,影像学有特征表现,肿瘤标志物正常,小且无症状者随访,大或有症状者可手术等治疗;肝癌是恶性肿瘤,好发于40-50岁男性,生长相对快,早期无症状,中晚期有多种症状,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有特点,治疗有手术、介入、靶向免疫及放疗等,儿童小血管瘤多随访,老年肝癌需综合评估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一、疾病定义与本质
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扩张的血管构成,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其本质是血管的异常增生形成的瘤样结构。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主要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由异常增殖的癌细胞构成,会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发病特点
肝脏血管瘤
年龄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生长速度:通常生长缓慢,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病因: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肝癌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40-5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生长速度:一般生长相对较快,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可能已处于中晚期。
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酗酒、食用霉变食物(含黄曲霉毒素)、肝硬化等。
三、临床表现
肝脏血管瘤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当血管瘤较大时(一般直径>5cm),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等非特异性症状,若血管瘤发生破裂,可出现急腹症表现,如突发剧烈腹痛等。
体征:体格检查时,较大的血管瘤可能在右上腹触及质软、边界清楚的肿块。
肝癌
症状:早期肝癌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黄疸(皮肤巩膜黄染)、下肢水肿等症状。
体征:可触及右上腹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晚期可能出现腹水(腹部膨隆)、脾大等体征。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肝脏血管瘤
超声检查:表现为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有“墙壁征”,即周边回声强,内部回声均匀。
CT检查: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均匀强化,密度接近周围正常肝实质。
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称为“灯泡征”。
肝癌
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肿块内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CT检查: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迅速下降,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MRI检查:T1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多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特征与CT类似,也是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减退。
五、实验室检查特点
肝脏血管瘤
肿瘤标志物:一般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正常,AFP通常<20μg/L。
肝癌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标志物,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明显升高,往往>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200μg/L持续8周以上,但也有部分肝癌患者AFP正常。另外,还可能有异常凝血酶原(DC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其他肿瘤标志物异常。
六、治疗原则
肝脏血管瘤
随访观察:对于直径<5cm且无症状的血管瘤,定期进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随访,监测血管瘤大小变化。
手术治疗:当血管瘤直径>5cm,有压迫症状,或位于肝边缘易发生破裂风险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如肝血管瘤剥除术等;对于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可考虑介入栓塞治疗等。
肝癌
手术治疗:早期肝癌首选手术切除,如肝部分切除术等,是获得根治的重要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近年来,针对肝癌的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和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不断应用于临床,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可用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放疗:对于局部晚期肝癌,可采用放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等,起到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的作用。
七、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肝脏血管瘤:儿童肝脏血管瘤相对常见,多数较小的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所以对于儿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主要以密切随访观察为主,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大小变化,一般不急于手术等有创治疗,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充分考虑治疗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肝脏血管瘤与肝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于肝脏血管瘤,若血管瘤无明显症状且生长缓慢,同样以随访为主;对于肝癌,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方式的选择更要谨慎,可能更倾向于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如对于不能耐受手术、介入等侵袭性治疗的老年肝癌患者,可考虑靶向、免疫等药物治疗联合支持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