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畸胎瘤是常见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分成熟(良性)和未成熟(恶性)。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与生殖细胞异常分化和遗传有关。成熟畸胎瘤多无症状,大时可致不适,蒂扭转或破裂可致急腹症;未成熟多见于年轻女性,有腹部肿块、腹痛等全身症状。诊断靠超声、CT、MRI及血清学检查。治疗上成熟以手术为主,未成熟需手术加化疗。预后方面成熟预后好,未成熟与分期等有关。育龄女性和儿童青少年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分类
卵巢畸胎瘤是一种常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生殖细胞,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含有至少两个或三个胚层的多种组织成分。根据组织分化程度可分为成熟畸胎瘤(良性)和未成熟畸胎瘤(恶性)。成熟畸胎瘤占卵巢畸胎瘤的95%以上,又可分为囊性成熟畸胎瘤和实性成熟畸胎瘤,囊性成熟畸胎瘤最为常见,也叫皮样囊肿;未成熟畸胎瘤相对少见,多发生于年轻患者。
二、发病原因
目前其确切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生殖细胞异常分化:在胚胎发育时期,生殖细胞出现异常分化,导致原始生殖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形成畸胎瘤。从胚胎学角度来看,人体在胚胎发育早期,某些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原始生殖细胞可能没有正常迁移到生殖嵴部位,而是留在了其他部位,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分化形成畸胎瘤。
遗传因素:部分卵巢畸胎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发病风险可能略有升高,但具体的遗传模式还不十分清晰,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变化。
三、临床表现
成熟畸胎瘤:
常见症状: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超声等检查时发现。当肿瘤较大时,可能会有腹部坠胀感、腹部隐痛等不适。如果发生蒂扭转,会出现突然的下腹部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肿瘤破裂,可引起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等急腹症表现。
好发人群及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育龄女性多见。囊性成熟畸胎瘤内通常含有皮脂、毛发、牙齿、骨骼等成分,超声检查时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如“面团征”“脂液分层征”等。
未成熟畸胎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在11-19岁。患者常表现为腹部肿块、腹痛、腹胀,还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由于是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相对较快。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卵巢畸胎瘤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卵巢内的肿块回声,对于成熟畸胎瘤的典型声像图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初步判断肿块的大小、位置、内部结构等情况。
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有无转移等有一定帮助。在CT图像上,成熟畸胎瘤可表现为混杂密度的肿块,可见脂肪、钙化等多种成分;未成熟畸胎瘤多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边界可能不太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对于卵巢畸胎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血清学检查:对于未成熟畸胎瘤,可能会有一些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如甲胎蛋白(AFP)、乳酸脱氢酶(LDH)等,但血清学检查一般不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而是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手段。
五、治疗方式
成熟畸胎瘤: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多采取患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尽可能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或双侧卵巢均受累的患者,可考虑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肿瘤情况等综合决定。
未成熟畸胎瘤:
手术为主,辅助化疗:手术原则是尽量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强调首次手术的彻底性,争取达到无肉眼残留。术后通常需要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有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化疗的疗程数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一般需要进行多个疗程的化疗来降低复发风险。
六、预后情况
成熟畸胎瘤:良性成熟畸胎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复发率较低。完整切除肿瘤后,一般不会影响卵巢功能,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较小,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定期复查即可。
未成熟畸胎瘤: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手术切除程度以及化疗反应等有关。早期未成熟畸胎瘤如果能彻底手术切除并规范化疗,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生存甚至治愈;但如果发现时已处于晚期,预后相对较差,复发及转移的风险较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如果育龄女性发现卵巢畸胎瘤,需要综合考虑生育需求来决定治疗方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术后需要密切监测卵巢功能及备孕情况。因为手术可能会对卵巢组织造成一定影响,术后需要一定时间恢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卵巢功能减退,需要通过超声监测卵泡发育等了解卵巢功能状态。
儿童及青少年: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卵巢畸胎瘤,尤其是未成熟畸胎瘤,由于他们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除了考虑肿瘤的治疗效果,还需要关注对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等的影响。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对正常卵巢组织的损伤,化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密切随访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第二性征发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