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由糖尿病长期高血糖致神经和血管病变,早期有感觉异常等,后期溃疡感染,需控血糖、改善循环等治疗,预防要控指标、查足、选鞋袜等;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分水疱、糜烂、鳞屑角化型,靠真菌学检查诊断,局部或全身抗真菌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和公共场所卫生。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足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使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无法及时感知足部的损伤等情况;血管病变则使足部血液循环不畅,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在此基础上,足部容易受到外伤、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发展为糖尿病足。例如,长期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纤维的变性、断裂等,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常见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更高。
脚气
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污染的浴室、拖鞋、毛巾等。不同类型的脚气(如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都是由皮肤癣菌侵犯足部皮肤所致,一般与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在公共浴室赤脚行走等情况容易感染脚气,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没有特定的基础疾病指向,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
早期表现:足部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灼热感等,皮肤干燥、发凉,足部动脉搏动减弱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足部溃疡、感染,溃疡可深达肌肉、骨骼等,感染严重时可伴有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者可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不小心被小石子划伤后,由于神经病变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进而发展为溃疡,若合并细菌感染则会出现上述严重表现。
脚气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底及足侧缘,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亮,周围皮肤无明显红晕,伴有瘙痒。
糜烂型:常见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基底潮红,有少量渗液,瘙痒剧烈,常因搔抓继发细菌感染而有恶臭。
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部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纹理加深,冬季易发生皲裂,一般瘙痒症状相对较轻。
三、诊断方法
糖尿病足
体格检查:检查足部的感觉(如痛觉、触觉、温度觉等)、血管搏动情况(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皮肤状况等。
实验室检查:血糖检测是基础,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如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创面分泌物培养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血管的狭窄、闭塞情况;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足部骨骼是否有病变,如骨髓炎时可见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等表现;CT及MRI检查对复杂的足部病变,如深部组织感染、骨髓炎等的诊断价值更高。
脚气
真菌学检查:是诊断脚气的关键。可采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水疱液等进行直接镜检,查找菌丝或孢子;也可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致病的真菌种类。例如,在显微镜下发现皮肤癣菌的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脚气。
四、治疗原则
糖尿病足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方式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基础,因为高血糖会加重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不利于足部病变的修复。
改善循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增加足部的血液供应。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术,如血管旁路移植术等。
营养神经: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病变相关的症状。
创面处理:对于足部溃疡,要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可采用局部换药、负压吸引等方法促进创面愈合,若合并感染则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脚气
局部抗真菌治疗:根据脚气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水疱型可选用刺激性小的霜剂或水剂(如联苯苄唑霜等);糜烂型先使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待干燥后再用抗真菌霜剂;鳞屑角化型可选用软膏剂(如特比萘芬软膏等),因为皮肤增厚,外用药物不易渗透,可先使用水杨酸等角质剥脱剂软化角质后再使用抗真菌药物。
全身抗真菌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需要监测肝功能。
五、预防措施
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自身: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每天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有无破损、水疱、颜色改变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如穿宽松、柔软、舒适的鞋子,避免赤脚行走。保持足部清洁,但避免过度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洗完脚后要擦干,尤其是趾间。
特殊人群: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更迟钝,更要加强足部的观察和护理;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要注意避免足部暴露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防止血管痉挛影响血液循环。
脚气
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洗脚,勤换鞋袜,鞋袜要定期消毒,可在阳光下暴晒或用消毒剂浸泡。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个人物品。
公共场所注意: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注意防护,避免赤脚行走,减少感染皮肤癣菌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