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包括甲、乙、丙由相应杆菌引起,两者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上有异同。伤寒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等,副伤寒甲、乙病情较轻等;传染源均为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均为消化道传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有差异,治疗抗菌药物选择类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可能需结合病灶处理,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考虑自身特点。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副伤寒甲、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A群,副伤寒丙杆菌属于沙门菌属C群。
临床表现方面
伤寒:
典型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39℃-40℃左右,持续1-2周。相对缓脉是指体温升高1℃,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分。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乏力等。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腹痛多位于右下腹。玫瑰疹多在病程7-14天出现,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以内,多见于胸腹部。肝脾肿大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肿大。
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程度不如成人典型,临床表现较为隐匿;老年患者可能发热不高,但易出现意识障碍等。
副伤寒:
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甲发热多为驰张热,副伤寒乙发热也多为驰张热,相对缓脉不如伤寒明显,玫瑰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副伤寒丙临床类型较多,可表现为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儿童,可出现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常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关节、骨骼、胸膜等部位的化脓感染。
儿童患副伤寒时,急性胃肠炎型相对较多见,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患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时,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差,化脓性病灶可能更易扩散,病情相对较重。
流行病学方面
伤寒:
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通过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水源污染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发病者较少。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如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饮用不洁水源地区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手口接触等,也较易感染,但感染后免疫力产生情况与成人有所不同,一般儿童感染后免疫力形成可能相对较慢,但一旦形成也有一定的持久力。
副伤寒:
传染源为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也是经消化道传播,传播方式与伤寒相似。人群普遍易感,副伤寒甲、乙的免疫力与伤寒无交叉,患副伤寒甲后还可再患伤寒,副伤寒丙的免疫力也不巩固,可再次感染。
生活方式方面,同样卫生条件差、水源食物污染时易感染。儿童感染副伤寒甲、乙后,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在感染后再次患病;而对于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儿童尤其是体弱儿童更易成为易感人群,因为其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伤寒: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多在3-5×10/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复发时再度减少或消失,这对伤寒的诊断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副伤寒:白细胞计数变化与伤寒相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细菌学检查:
伤寒: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约70%。
副伤寒: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等细菌学检查方法与伤寒类似,但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时,除了血液、粪便等标本外,脓液等病灶标本培养可发现副伤寒丙杆菌。
血清学检查:
伤寒:肥达反应(伤寒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通常抗体效价“O”≥1:80,“H”≥1:160时有诊断意义,但需要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渐升高则更有诊断价值。
副伤寒:副伤寒的肥达反应结果与伤寒有所不同,副伤寒甲、乙、丙的“O”抗体效价可升高,“H”抗体效价在副伤寒甲、乙时升高,副伤寒丙时“H”抗体效价一般不高,需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儿童进行血清学检查时,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特点,可能出现抗体产生时间较晚、效价变化不典型等情况,需要医生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老年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也可能受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等因素影响,出现抗体效价不典型等情况。
治疗方面
伤寒:
抗菌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等,这些药物对伤寒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很重要,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老年患者用药需考虑肝肾功能等情况。
副伤寒:
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伤寒类似,对于副伤寒丙脓毒血症型,可能需要根据化脓性病灶情况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外科引流等治疗。儿童患者治疗时同样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