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以面中部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及免疫炎症等是其病因,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眼型等表现,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需与痤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包括一般、药物、物理及手术治疗,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见,但男性病情通常较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在玫瑰痤疮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玫瑰痤疮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
皮肤的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失衡是玫瑰痤疮的关键发病机制之一。例如,患者皮肤中的血管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红斑等表现。
(三)微生物感染
毛囊蠕形螨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感染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相关。毛囊蠕形螨可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表皮葡萄球菌的定植可能加重皮肤的炎症状态。
(四)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的屏障功能包括保湿、防御外界刺激等。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常存在缺陷,如角质层厚度改变、脂质成分异常等,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进而诱发或加重病情。例如,皮肤水分流失增加,对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
(五)免疫炎症反应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参与了玫瑰痤疮的炎症过程。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被激活,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脓疱等炎症表现。
三、临床表现
(一)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主要表现为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前额等部位出现持久性红斑,红斑可在进食辛辣食物、热饮、环境温度变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加重。同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现树枝状或网状分布。
(二)丘疹脓疱型
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和脓疱,类似痤疮的表现,但与痤疮不同的是,玫瑰痤疮的丘疹脓疱一般炎症相对局限,分布以面中部为主。
(三)肥大增生型
多见于男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肥大,导致鼻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
(四)眼型
部分患者可伴有眼部症状,如眼干、眼痒、异物感、流泪、视物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角膜炎、结膜炎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面中部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典型表现,结合病史进行诊断。必要时可借助皮肤镜等辅助检查帮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痤疮:痤疮好发于青少年,皮损以粉刺为主,好发于额部、下颌等部位,与玫瑰痤疮的面中部为主的分布及临床表现不同。
2.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等,皮损表现为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与玫瑰痤疮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有一定相似性,但脂溢性皮炎的鳞屑等表现有其特点,可与之鉴别。
3.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有瘙痒、灼热感等,去除接触物后病情可缓解,与玫瑰痤疮的无明确接触史等表现不同。
五、治疗与管理
(一)一般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患者应注意避免暴晒、过冷过热刺激、精神紧张、食用辛辣食物、饮酒等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例如,在炎热天气应注意防晒,选择合适的防晒产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等情绪。
2.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注意皮肤保湿,选择具有保湿功效且无刺激的护肤品。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护肤品的选择,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
(二)药物治疗
1.局部药物
甲硝唑制剂:可用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有抗炎作用。例如,甲硝唑凝胶,可抑制毛囊蠕形螨及厌氧菌,减轻炎症。
壬二酸:对红斑、丘疹、脓疱均有治疗作用,可减轻红斑和炎症丘疹。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吡美莫司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适用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可缓解炎症反应。
2.系统药物
抗生素:对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可选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有抗炎杀菌作用。但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和可能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
异维A酸:对于严重的玫瑰痤疮,如肥大增生型等,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但异维A酸有致畸等严重副作用,使用前需充分评估,并严格避孕。
(三)物理治疗
1.激光治疗:对于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可采用脉冲染料激光等治疗,封闭扩张的毛细血管,改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状。
2.光动力治疗:适用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通过光敏剂结合激光照射,破坏异常细胞,减轻炎症。
(四)手术治疗
对于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切割术等,切除增生的组织,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谨慎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玫瑰痤疮孕妇的治疗需特别谨慎,一般优先选择温和的局部治疗方法,如保湿、避免刺激等一般治疗措施。避免使用系统药物,因为很多系统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如异维A酸等有致畸作用,必须严格避免使用。
(二)儿童
儿童玫瑰痤疮较为少见,若儿童出现类似玫瑰痤疮的表现,应首先考虑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脂溢性皮炎等。治疗上更倾向于温和的局部处理,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系统药物,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三)老年人
老年人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皮肤耐受性,选择刺激性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