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是胆汁排出道因多种原因致排泄不畅或受阻的疾病,病因分良性(结石、炎症、先天性胆道畸形)和恶性(胆管癌、胰头癌),临床表现有黄疸、腹痛、消化道症状,诊断靠实验室(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超声、CT、MRCP)检查,治疗包括解除梗阻(手术、内镜下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营养支持、保肝治疗)。
一、病因
1.良性病因
结石:胆管结石是常见的引起胆道梗阻的良性病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结石可直接堵塞胆管,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例如,胆囊内的结石可能移动至胆管,导致梗阻。对于儿童来说,先天性胆管结石较为罕见,但也有相关报道,其发病可能与先天的胆管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在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形成胆囊结石,进而增加胆道梗阻的风险。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人群,复发胆道梗阻的概率相对较高。
炎症:胆管炎可引起胆管壁水肿、狭窄,从而导致梗阻。如慢性胆管炎反复发作,可使胆管纤维组织增生,管腔狭窄。在性别方面,女性患某些胆道炎症性疾病导致胆道梗阻的概率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雌激素可能对胆道平滑肌等有一定影响。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可能增加胆道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炎症性胆道梗阻。有胆道炎症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胆道情况,预防梗阻复发。
先天性胆道畸形:常见的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胆道发育异常导致胆道部分或完全闭锁。这是新生儿时期引起梗阻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等有关。
2.恶性病因
胆管癌:胆管的恶性肿瘤可直接侵犯胆管,导致管腔狭窄或堵塞。胆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管结石长期刺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基础疾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在不同年龄阶段,胆管癌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胆管癌。男性和女性在胆管癌的发病概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胰头癌:胰头癌可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胰头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长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胰头癌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二、临床表现
1.黄疸:是胆道梗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发黄。对于新生儿出现胆道梗阻导致的黄疸,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因为长时间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黄疸出现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不同,成人与儿童的黄疸表现虽然都为皮肤巩膜黄染,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弱,黄疸可能更为严重且进展快。
2.腹痛:患者可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如果是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疼痛可能较为剧烈,呈阵发性绞痛;而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疼痛可能相对较持续。在性别方面,不同性别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但这并不是决定腹痛表现的关键因素。生活方式中,长期暴饮暴食等可能诱发胆道梗阻相关的腹痛发作。
3.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胆汁排出受阻,影响了消化功能,患者会出现这些消化道不适。对于儿童患者,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关注营养摄入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可能伴有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通过检测这些肝功能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胆道是否存在梗阻以及梗阻的程度。对于新生儿的肝功能检查,需要考虑其生理发育特点,与成人的肝功能指标参考范围有所不同。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9-9等,对于怀疑恶性肿瘤导致的胆道梗阻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恶性肿瘤,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胆道梗阻的常用方法,可以观察胆管是否扩张、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多次重复检查。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但需要注意操作手法和检查时的配合情况。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胆管扩张的部位、程度以及病变的性质,如肿瘤的大小、位置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胆道梗阻情况,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以清晰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形态,对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原因等诊断有很高的价值,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四、治疗原则
1.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如果是胆管结石引起的梗阻,可采用胆管切开取石术;对于胆管癌、胰头癌等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可能需要进行肿瘤切除并重建胆道引流;先天性胆道闭锁则需要进行胆道重建手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新生儿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手术,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内镜下治疗:对于某些胆管结石或良性胆管狭窄引起的梗阻,可以采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内镜取出结石、放置支架等解除梗阻。这种方法创伤较小,对于合适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2.对症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由于胆道梗阻影响消化功能,患者需要补充营养,可根据情况选择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对于儿童患者,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供给。
保肝治疗:使用一些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减轻黄疸对肝脏的损害。对于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保肝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考虑,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