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记是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的皮肤表面形状和颜色异常,由皮肤组织发育异常增生引起,包括色素型和血管型,一般出生后基本稳定、对健康影响较小,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色素型可激光治疗,血管型可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良性肿瘤,由胚胎期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引起,有增生期和消退期,快速增殖,可能影响特殊部位功能,有溃疡等并发症,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小的可观察等待,增殖期风险高的可药物治疗,消退期或残留的可激光或手术治疗,治疗需考虑婴幼儿特点并关注家长。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胚胎期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属于血管源性病变,多在出生后1-2周出现,随后快速增殖,8-10个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消退。
外观表现
胎记:
色素型胎记:颜色多为褐色、黑色等,形状可不规则或呈特定形状,如太田痣常表现为单侧面部的蓝灰色、灰褐色色素沉着斑;咖啡斑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
血管型胎记:部分血管型胎记外观与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有相似之处,但一般不会像血管瘤那样快速增生。例如鲜红斑痣,是一种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表现为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不高出皮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生长发育过程中颜色可逐渐加深、面积扩大,但通常不会像血管瘤那样快速增殖。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
增生期血管瘤:表现为迅速增大的红色斑块,可高出皮肤表面,质地柔软,部分血管瘤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根据形态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的隆起肿物,颜色鲜红,表面呈颗粒状,似草莓)、海绵状血管瘤(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分叶状,可向周围组织侵犯,累及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等)等。
消退期血管瘤:增生停止后,血管瘤开始消退,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紫、棕色,逐渐萎缩、变平。
发病机制
胎记:
色素型胎记: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黑素细胞在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停留在真皮或表皮内而形成。例如太田痣,可能是胚胎发育时,黑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期间,部分黑素细胞掉队并停留在真皮层所致。
血管型胎记:鲜红斑痣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面部血管发育异常,毛细血管后静脉畸形导致。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失衡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增多,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相对不足,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部分患儿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
生长特性
胎记: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其大小、颜色等在出生后基本稳定,不会像血管瘤那样快速增长。例如咖啡斑,出生时即可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稍有增大,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具有快速增殖的特性,通常在出生后1-2周出现,前6个月生长迅速,之后进入平台期,约1岁后开始消退,消退率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儿完全消退后可能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改变等后遗症。
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
胎记:一般情况下,色素型胎记对婴幼儿健康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外观,但部分特殊部位或特殊类型的色素型胎记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如位于眼周的太田痣可能合并青光眼等眼部异常;血管型胎记如鲜红斑痣,虽然一般不危及生命,但可能影响容貌,对患儿心理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大多数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为良性,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血管瘤生长在特殊部位,如眼部、呼吸道等,可能会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如眼部血管瘤可能影响视力,呼吸道血管瘤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而且在增生期,血管瘤可能会出现溃疡、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给患儿带来痛苦。
诊断方法
胎记: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进行诊断,医生根据皮肤病变的颜色、形态、分布等特征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结合皮肤镜等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例如太田痣通过皮肤镜检查可观察到真皮内有大量树枝状、梭形黑素细胞。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除了体格检查外,有时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用于评估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范围和深度,磁共振成像(MRI)对判断血管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帮助。
治疗原则
胎记:
色素型胎记:对于影响外观较明显的色素型胎记,如太田痣,可在儿童稍大一些(一般2岁后)考虑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光热作用,选择性破坏黑素细胞,达到改善外观的目的,但需要多次治疗,且存在一定复发可能。
血管型胎记:鲜红斑痣可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利用激光选择性光热作用,破坏异常的毛细血管,但需要长期多次治疗。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
观察等待:对于小的、不影响功能和外观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尤其是部分能自行消退的草莓状血管瘤,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随访,观察血管瘤的生长、消退情况。
药物治疗:对于增殖期风险较高(如累及重要器官、快速增殖可能导致溃疡等)的血管瘤,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口服普萘洛尔等,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关注低龄儿童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
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对于消退期或消退后仍有明显外观缺陷的血管瘤,可根据情况选择激光治疗改善外观,对于较大的残留瘤体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
特殊人群考虑(婴幼儿)
婴幼儿皮肤较为娇嫩,无论是胎记的治疗还是血管瘤的处理,都需要特别谨慎。在进行相关治疗时,要考虑到婴幼儿的皮肤耐受性、生长发育特点等。例如在激光治疗胎记或血管瘤时,要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避免过度治疗导致皮肤损伤、瘢痕形成等。对于观察等待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瘤,要密切观察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如眼部、会阴部等,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给予家长正确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