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临床六大表现,包括持续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呈梯形上升,持续2-3周,儿童、有基础疾病、有伤寒病史者表现各有特点)、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由伤寒杆菌内毒素致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既往有心血管病史者可能受干扰)、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婴幼儿症状更突出,有消化道基础病者症状可能加重)、神经系统症状(有精神恍惚等,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影响更显著,有神经系统基础病者症状可能叠加)、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儿童表现可能不同,生活在卫生差环境易感染影响其出现,有皮肤病史者观察受干扰)、肝脾肿大(病程1周后可出现,儿童更易触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有肝脾病史者表现可能不典型)。
特点及机制: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呈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或以上,可持续2-3周。这是因为伤寒杆菌在体内繁殖,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伤寒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年龄越小越易出现体温波动。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除了持续发热外,还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体温波动情况;而年长儿童发热特点可能更趋近于成人的梯形上升等表现,但仍需密切监测。
生活方式影响:若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发热可能更难控制,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对伤寒杆菌的清除能力和免疫应答。
病史影响:有过伤寒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感染时,发热可能有一定特点,但总体仍符合伤寒发热的基本规律,不过免疫状态等因素会影响此次发热的表现。
相对缓脉
特点及机制:脉搏相对缓慢,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正常情况下体温每升高1℃,脉搏应增加10-12次/分左右,但伤寒患者脉搏增快不明显。这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副交感神经,使迷走神经兴奋所致。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相对缓脉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因为儿童的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迷走神经对脉搏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所以相对缓脉在儿童伤寒中可能不那么容易被察觉。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干扰相对缓脉的观察,但相对缓脉主要是由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引起,生活方式影响相对较小。
病史影响: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患伤寒时相对缓脉可能会受到一定干扰,因为心血管疾病本身可能影响脉搏的节律和频率,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伤寒情况。
消化道症状
特点及机制:常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食欲不振是因为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影响胃肠功能;腹胀是由于肠道胀气,与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有关;腹痛多为右下腹轻压痛,是肠道炎症刺激所致;便秘较为常见,腹泻则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引起。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伤寒消化道症状可能更突出,如腹泻可能更为频繁,因为婴幼儿肠道屏障功能较弱,伤寒杆菌更容易影响肠道正常功能,且婴幼儿对腹胀等不适表达不清晰,需要密切观察大便性状、次数等情况;年长儿童消化道症状相对更趋近于成人表现,但也有其自身特点。
生活方式影响:若患者有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消化道负担,使伤寒的消化道症状更为明显,所以患病期间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病史影响:有消化道基础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病史的患者,患伤寒时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加重,且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基础疾病相鉴别。
神经系统症状
特点及机制: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这是因为伤寒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伤寒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对儿童认知、行为等影响更为显著,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年长儿童可能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变化。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患伤寒时可能会加重神经系统症状,所以患病期间应保证充足休息,减轻精神压力。
病史影响: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患伤寒时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叠加,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避免基础疾病与伤寒神经系统症状相互干扰。
玫瑰疹
特点及机制:病程7-14天,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也可在背部及四肢出现。是伤寒杆菌栓塞皮肤血管引起的小血管炎所致。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玫瑰疹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薄嫩,玫瑰疹可能颜色更鲜艳,且分布部位可能不太典型,需要仔细观察皮肤表现来辅助诊断伤寒。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可能增加感染伤寒杆菌的风险,进而影响玫瑰疹等表现的出现,所以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观察玫瑰疹等伤寒相关表现。
病史影响:有皮肤疾病病史的患者,患伤寒时玫瑰疹的观察可能会受到干扰,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肝脾肿大
特点及机制:病程1周后可出现脾肿大,质软或稍硬,有压痛;部分患者肝脏也可肿大,质软,有压痛。是由于伤寒杆菌感染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所致。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肝脾肿大相对更易触及,因为儿童的腹壁较薄,且年龄越小肝脏和脾脏的相对位置等因素使得肝脾肿大更易被发现,但需要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相鉴别;年长儿童肝脾肿大表现与成人相似,但仍需关注儿童自身的生长发育等情况对肝脾肿大的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伤寒感染后肝脾肿大的程度或影响恢复,所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肝脾肿大等症状的影响。
病史影响:有肝脾疾病病史的患者,患伤寒时肝脾肿大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伤寒的其他表现以及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