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荨麻疹是常见小儿皮肤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过敏因素(食物、药物、接触性过敏原)、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其他因素(物理、精神、遗传)可引发。皮肤表现为风团、瘙痒,全身有消化道、呼吸道等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治疗要避免诱因,用抗组胺药物,护理包括皮肤清洁、生活环境舒适及关注情绪等。
引发小儿荨麻疹的原因
过敏因素:
食物过敏:是小儿荨麻疹常见的诱因,例如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机体的过敏反应。据相关研究,婴幼儿时期对牛奶蛋白过敏较为常见,有数据显示约3%-6%的婴幼儿存在牛奶蛋白过敏情况,进而可能诱发荨麻疹。
药物过敏:某些药物也可导致小儿荨麻疹,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等。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引发变态反应导致荨麻疹。
接触性过敏原:接触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等也可引起小儿荨麻疹。比如在春季花粉传播季节,小儿接触到空气中的花粉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风团等荨麻疹症状。尘螨则常见于室内灰尘中,小儿接触被尘螨污染的被褥等物品后也可能发病。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感染可诱发小儿荨麻疹,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荨麻疹。例如,小儿感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后,有一定概率出现荨麻疹表现。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诱因之一,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当小儿皮肤有破损,细菌入侵后引发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可通过炎症反应等机制诱发荨麻疹。比如皮肤化脓性感染时,可能伴随荨麻疹的出现。
寄生虫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蛲虫等感染,也可能导致小儿荨麻疹。寄生虫在体内的代谢产物等作为抗原物质,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进而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
其他因素:
物理因素:摩擦、压力、日光照射、寒冷刺激等物理因素可引起小儿荨麻疹。例如,小儿皮肤受到摩擦后,局部可能出现风团样皮疹;寒冷性荨麻疹在小儿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会出现水肿性红斑或风团。
精神因素:小儿情绪紧张、焦虑、激动等精神因素也可能诱发荨麻疹。当小儿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体内的神经递质等物质可能发生变化,影响皮肤血管的功能,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小儿患荨麻疹的风险可能增加。遗传因素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小儿更容易对各种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发荨麻疹。
小儿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风团: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风团通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颜色可呈鲜红色、苍白色或皮肤色。例如,小儿接触过敏原后,很快在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
瘙痒:小儿往往会因皮肤瘙痒而烦躁不安、哭闹,频繁搔抓皮肤。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小儿可能只是轻度瘙痒,而有的小儿瘙痒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全身表现:
消化道症状:部分小儿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也可能发生水肿等反应,当胃肠道受累时,就会出现这些消化系统的症状。例如,小儿患荨麻疹时,可能同时伴有腹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部分小儿腹痛较为明显,影响进食。
呼吸道症状:少数小儿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呼吸急促、喘息、呼吸困难等。这是由于喉部、气管等部位的黏膜发生水肿,影响呼吸功能所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比如小儿荨麻疹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此时情况较为危急。
小儿荨麻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医生主要根据小儿的皮肤症状,如突然出现的风团、瘙痒等典型表现来初步诊断小儿荨麻疹。同时,详细询问病史也很重要,包括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感染史、家族过敏史等。例如,询问小儿最近是否食用新的食物,是否接触过特殊的物质等。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如血常规检查,部分小儿荨麻疹可能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总IgE测定可了解小儿的过敏状态,若总IgE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相关的疾病。
鉴别诊断: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皮疹通常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伸侧,瘙痒较为明显,但一般无全身症状。而小儿荨麻疹的风团形态、消退时间等有其特点,可通过皮疹的具体表现进行鉴别。
荨麻疹性血管炎:皮疹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或脱屑,常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补体降低等异常,可与小儿荨麻疹相鉴别。
小儿荨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治疗:
避免诱因:首先要尽量明确并避免诱发小儿荨麻疹的因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应避免食用相关食物;若是接触性过敏原导致,要让小儿远离过敏原。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2岁以上小儿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但需注意,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护理:
皮肤护理:保持小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可用温水轻轻清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沐浴露。
生活护理: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清洁、通风,温度和湿度适宜。注意小儿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机体的恢复。同时,关注小儿的情绪变化,尽量安抚小儿,减轻其精神压力。
小儿荨麻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护理等方面,有助于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小儿荨麻疹,保障小儿的健康。



